“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虽是一句老话,却在好不过形容我十四个年头的职涯经历,很多事情总是历历在目,却已过去多年。一场场企业培训的组织、一份份培训报告的总结都经历着自己的努力和心血,让自己明白,培训如自己的人生,知道去向,才不偏向,如果培训目标不清晰,就去按部就班组织培训,那这场培训简直就是图财害命、浪费时间。而我们的人生也一样,如果连什么是你这辈子最重要的东西都不清楚,那你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一、树标准
伊利集团2006年11月11日正式启动了企业大学,那个时候同样摸石头过河,只知道做年度培训计划而不知道培训如何组织实施更有效,那一年开始潜心研究企业人才培养这个领域,一方面努力阅读人才培养方向的书籍,一方面参加相关培训,另外不断走访知名企业进行考察交流学习,最终根据企业发展所需建立企业的用人标准,在2009年正式推动“能力模型”这个项目,建立了员工核心素质能力和领导能力,并以此来评价人员的差距,进而设计个人发展计划,即IDP(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
当然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效,我们又一次做了一个动作,那就是树立了“成功典范”,即:“优秀”到底是什么?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岗位中,我们结合能力模型梳理出企业中不同专业不同岗位员工、基层、中层和高层的成功典范,在某一个岗位的成功典范里对知识、能力和从业经验都逐一清晰的进行了描述,即:能够很好的胜任这个岗位,标杆是谁?就看这个岗位的成功典范,优秀的标准就摆在那里,很好的衡量着每一个岗位的优秀或卓越,也只有这样,有了标准,我们更加便捷评判人才的差距,更好的找出人才的不足。所以我想说,人才培养一定要知道我们需要什么样标准的人才,确定了方向才不偏离方向,第一步一定是树标准。
第二步:找差距
标准有了,接下来就是HR部进行有效推进IDP,那么扪心自问,什么是有效?一定是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绩效的培训才是有效的,所以在推进IDP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做培训需求调研,而不是直接花钱找专家、推动学习。必须找到差距,确定培训目标才可以进入下一步骤,比如:IDP所涉及到各项能力和知识提升到什么程度,通过科学的需要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记谈、对标、360评估、岗位分析等),明确具体需求,找到培养的关键能力缺失和具体提升的行为表现,最终确立培训目标。
作为培训管理者,绝对不能盲目被组展发展提升需要、或迫切的绩效改进所迷惑,或认为培训是万能的灵丹妙药,企业里所有问题都让培训部来解决。一定要时刻清晰,是培训需求还是非培训需求?是不是通过培训可以解决的一类问题,要学会透过表向问题看到事情的本质,是培训解决的?还是通过其他途径解决的一定要明晰。否则做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精力物力财力都是浪费,结果还不被认可。或许这也是好多培训经理一直不被认可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一定是找出差距、聚焦问题、确定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针对性,进而实现有效性。
人才发展项目中的人才“如何学习?”、“学习什么?”、“谁来学?”、“谁来教?”“内训师队伍如何打造?”、“课程体系如何设计?”
三、强培养
谈到人才培养,目前很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这几年下来,我走访过15家企业大学,也花时间研究了企业大学的构建和运行情况,有的企业大学运作良好,成为企业人才培养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有的企业大学形同虚设。不论是企业大学进行培养,还是HR部门进行培养,只要根据企业现状选对了科学的培养方法和设计好企业内部人才培养管控机制、并能有效落地就是最好的,其实完全不用羡慕那些名副其实的企业大学。
在培养过程中,仍然要把“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绩效”做为培训管理者至始至终的任务或目标,也就是说在培训设计上要做到应地制宜、贴合现状。比如:伊利集团早在2010年就推出领导力提升项目,根据不同层级设计了雏鹰计划、雄鹰计划、鲲鹏计划等,根据领导力模型设计了不同层级的能力培养提升计划,在整个培养活动中有理论知识学习、也有小组任务、也有挑战的项目,同样设计了以解决问题的行动学习项目小组,整个人才培养项目长达18个月,这些无疑与当时的业务发展需要相结合、与能力模型和岗位成功典范相吻合,只有这样才更加有效,也只有这样才更加针对性的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
再如:华润大学的“未来之星”培养也同样依据了这样的思路,华润集团自1985年开始第一次在内地招收大学生,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这期间,每年都会有一批青年学子带着对华润的憧憬加入华润,完成从学生到华润人的转变,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同样遵循标准(即:五项核心素质标准),在设计中经过体验式培训、理论知识学习、业务发展之道、文化之旅、成功之路、主题任务等项目设计,为期45天的培养全部学员们达标,完全实现了培养前的期望。
只所以一个个人才培养项目能够顺利成功,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项目中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不论是伊利还是华润,在我职涯经历里都见证了各种创新的人才培养的项目,甚至有很多看似不被人理解的一些创意思路,恰是保证人才培养达标最重要的前提或关键。
四、建机制
“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绩效”这句话又一次在这里提出,他们相辅相成,紧密联系,能力的增长势必带来绩效的改善,如果绩效依然没有改善,那一定是机制出了问题,或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学员没有掌握其中的技能,培训设计出了问题。所以从前面的树标准、找差距、强培养,一定是有针对性设计并做好过程管控,出台相关机制,特别要落实训后行动计划和跟进,培训部与HR里的绩效评价组进行组合、同时影响到其直接上级,按训后行动计划推动机制严格落实、有奖有罚,最终实现绩效的改善或提升。
比如:伊利早在2010年亲自跟进了伊利某工厂基层管理者领导能力提升的一个人才培养项目,在项目开始前就制定了该项目的所有管控流程和机制,确保目标达成和绩效的改善,该工厂的一把手牵头做出“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承诺,按期推进奖罚分明,通过理论知识培训、新方法引入、任务小组推进、培训机制的严格执行,三个月后,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团队紧密融合、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改善,工作绩效也明显提升。
所以建立一套人才培养项目的管控机制,是实现人才项目落地的根本保证。
五、促业务
近几年“人力资源业务伙伴”被很多HR专家吵得比较火,当然在戴维·尤里奇大师的提出后,又一次加速了HR角色的转型。那对于人才培养同样离不开成为业务伙伴,人才培养终极目标是为了业务发展,所以促进业务理所当然可以定为我们人才培养项目的一个大目标。这样会更加有效框定我们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比如:销售额增加、利润率提升、产品合格率提高等等,这些都是业务改善的具体指标,但这些指标达成或超额完成与目标设定、流程管控有着的直接关系,与此同时和人员的能力、知识、态度都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推动的过程中,同样要重点考虑什么样的培养项目对人员的能力、知识、态度提升更为有效,同时结合业务达成设计相关联任务或项目,这样更好的实现业务提升,很好的促进业务,成为伙伴。
经如:伊利某工厂推动人才培养项目,项目过程中实现“纯奶投诉率提升”、“灌装机横封报警降低”、“设备前处理清洗合格率提高”等,既锻炼了人员的能力,改善了绩效,又促进了业务。非常成功的人才培养项目。
所以我们通常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而已,不仅考虑标准是什么,还要明晰差距在哪里,同时根据成人学习理论匹配多样化的培养形式,制定严格的管控机制,以终为始,以提升绩效促进业务为准绳,扎实做好这五步才是好的人才培养管理者。
◀本文作者:刘俊峰
培训师,人力资源发展即教育训练14年,管理经验7年,曾任职伊利集团高级培训经理、伊利商学院院长助理等职务长达9年,现任华润集团华润电力新能源人力资源副部长。AACTP国际培训师、TTT授权导师、管理核心五任务认证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