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2日零点,数字在571.12亿元定格,第6个双11,也是阿里巴巴成功登陆纽交所后的第一个双11,在这一场数据盛宴中宣告结束。这一次,仅用了不足13小时就打平去年350亿元的单日交易记录。
每一年的这一天,我们都在惊呼又一次破了纪录,也一如既往地以为第二年的增长将面临乏力的尴尬场景,但我们总是低估国人的消费能力,每一次的双11都会用一个崭新的数字来展现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从GDP的结构来看,发达国家60~70%都是消费驱动,这个数据在中国仅有36%,未来增长空间无疑还很大。
单天571.12亿元的网络销售,给整个零售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每年双11的破记录数字除了带来热血沸腾的想象空间之外,更多的是带给整个零售业态的反思。2013年双11过后,马云和王健林1亿元的赌局让人记忆深刻,表面上这只是两人的戏言,但投放到这个赌局上的是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的较量。
今年双11线下商家异军突起,尤其在服饰行业,优衣库是服饰类目第一个过亿元的商家,包括GAP以及其他线下的品牌今年的数据反响也是很好的。另一个亮眼的趋势是在过亿商家中,整个数码行业包括大家电和手机,占据了半壁江山,这里包括传统的海尔、格力等大家电企业,他们的快速发展,受益于在平台模式下找到了适合大电物流发展的解决方案,但更让人看到的是当传统企业与电商的底层“代码”打通时,反击的速度是迅雷不及掩耳的。
在这个24小时中,这样的头牌角逐、夺冠、黑马、连庄时时发生,砒霜与蜜糖,往往是双11的表象。一年又一年,起起伏伏,我们看到有商家一战成名,也有商家黯然离场。
拨开表象,这6年的双11讲述的是一个电商从边缘走向焦点,推动供应链改造的商业故事。正如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逍遥子所说,“双11”中激发的各种需求促使阿里巴巴不断完善自身的云计算、物流等基础服务,业务间的协同让生态系统良好运转,转而更好地满足新的需求。
“如果阿里巴巴是一个自营模式,那就不会有这个生态系统,就不会有‘双11’。”的确,回望这些年的双11,看到的更多是从一个单一天猫业务走向全网,甚至是整个电商生态圈的过程。今年更是公开招募ISV,加入双11的互动开发中。
在今年整个双11过程中,全球化、无线、O2O,是不断被提及的关键词,它们也将被串联成下一个五年电商的走向。天猫国际的上线加速生态系统向国际市场的拓展,而双11也将被肩负起从挑战中国零售到全球零售的期待。
无论你愿意也好,不愿也罢,随着Zara、 Costco、优衣库、H&M、Topshop等海外品牌的入驻,一下把中国商家拉在同一竞争平台上。面对国际大牌,无论是快速成长的互联网品牌,还是体量已经庞大的传统企业,所拥有的安全感并不算坚实,我们不得不重头寻找竞争优势。
今年的双11,对于国际大牌而言,大体上是一次浅尝辄止的探底罢了,时间为中国商家还留有那么一点喘息的机会,但这一战走势必然会成为电商国际化、无线化、品牌化的重要注脚。
24小时预见未来,每一年的双11都是一次新玩家的亮相,一张头牌榜单,自然也是一部电商纪录片。每一年,它都用这24小时预示着不久的未来趋势,在无线化、全球化的光芒下还隐藏着对农村电商化的期望。马云和蔡崇信不约而同的在今年双11期间提及农村战略,毫无疑问,向广大县域地区渗透将是下一个五年的亮点与核心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