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孤独躲不掉,不如就学会安心享受
作者:余点
摘自:《无论选择何种生活方式,孤独都躲不掉》
为什么这么说?记得我攻读人类学硕士学位的时候,有个老师反复提过一句话:人类很多痛苦的根源,都是对一段关系寄望过深。
过于依赖父母子女间的血缘亲情,很容易控制欲过强,不分彼此;过于看重两性之间的恋慕之情,很容易在分寸的把握上失去平衡;过于强调自我与物质之间的支撑关系,很容易跨进“物化一切”的疆域;过于信任自己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丢掉勇气。
因为父母的庇护再绵延,也终不可能伴你一生;对子女的眷恋再浓稠,他们也终有一日会离你远去;纵使获得了神仙羡慕的五十年金婚,也躲不过“与子偕老”之后的永恒分别;一段时期的良师益友,也许曾经念念不忘,却不一定能陪你再坐一站;所谓财富物质,更无非是当下这一百年的一沓兑换券,过期作废。
上面提到的还都是想象中的磐石。其他的如工作、地位、情绪,这些鸿毛般一吹就飞的,更不会始终属于你。
有次被人问到一个好玩的问题,“孤独”的反义词是什么?我心里蹦出的第一个词竟然是“软弱”。
在我心里,“孤独”竟然已经隐隐约约地、逻辑不顺地与“坚强”画上了等号。这么说,完全出自于我的切身体会。
一个曾经连独自睡觉都不敢的妹,被家人称作“人来疯”的小屁孩,没有热闹和喧哗就情绪低落的多愁善感文艺女,后来锻炼到可以独自去旅行,自己租房住,和好几任房东斗智斗勇,在陌生的城市拓展自己的朋友圈,不断地换工作、考学,没有背景,却可以让背影更挺拔……
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发觉自己开始习惯了独自吃饭、独自逛街、独自去上课的状态,反倒好像还挺享受起来:我发觉自己吃饭可以思考很多问题,可以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人;自己逛街可以非常高效有重点地买东西,也可以随意地走走停停;自己去参加一些活动,好像更容易被别人注意到,过来友好地搭讪……
更有意思的是,我还陷入了“变着花样让自己高兴起来”的游戏中,既然受够了每天郁郁寡欢,自然就被逼着学会了哄自己高兴的手段,比如一遍遍地做心理建设,比如主动去结交朋友,比如善于发现有趣的点寻开心……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培养了每天写博客的习惯;还会在下课之后,雷打不动地跑去健身房跑步一小时;为了尽快融入语言环境,早晨一睁眼就打开香港电台把自己吵醒;坐地铁的时候练英文听力以对付那些全英文的人类学晦涩理论。
在这些能力的锻炼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凭一己之力,把生活塞得满满当当,充实而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