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培训师梁辉
有一次,跟客户沟通,对方在电话中提到目前营销上的一些困境,比如自家产品质量不如竞争对手,销售渠道比较单一,广告投放不够导致知名度低......林林总总讲了七八点,最后说希望通过我的培训能够提高团队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改善业绩不好的现状。
听完之后,我很想冲着手机拱手告辞,嘴边有一句话呼之欲出:“就冲着你刚才说的那些问题,贵公司还能活着就不错了,要啥自行车?”
对不起,串台了
营销层面做得稀烂,希望通过销售上的努力就能改变这一切?我不知道你是听了多少推销神话故事才会有这样的奢望?
❶
不少人对“营销”这个词有着最简单的一个认知:营销就是卖东西呗。
基于这样的理解,在很多人看来,一个东西,我没卖出去,而你卖掉了,你就比我牛叉;我不想买,而你最后让我买了,你就牛叉......
所以,在这种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之下,过去像类似“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把梳子卖给和尚”等案例在培训课堂被各种花样诠释,人们会认为,做到这个就是营销高手,销售大神。
甚至于有些企业在招聘营销岗位的人员时,都喜欢让求职者现场向面试官推销东西,来考评其所谓的“营销能力”,夸张点的就是让对方把一个寻常的东西卖出N倍的价格(比如一瓶普通矿泉水让人卖几百上千),或者让其跑到大街上找陌生人推销。
我非常理解设置这种考题的企业(或者面试官)为什么喜欢用此类方式来测试面试中的求职者,无非是说想考验对方的现场反应、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但是,这种测试并没什么卵用,通过考验的不一定工作上就能表现良好,通不过的也不意味着实际工作能力差,如果说要锻炼心理素质(俗称练胆)还不如让他跑去路边抱着电线杆子大喊:我的病终于有救了。
从销售员个人角度,把类似于“卖梳子给和尚”的例子奉为圭臬我还能理解,但作为企业方,如果你们心目中的营销就是这个样子,坦白说,我表示遗憾。
❷
事实上,在英文中营销(Marketing)和销售(Sales)是两个词,销售是营销中的一个环节而已,从层次上讲,营销是高于销售的。根据杰罗姆·麦卡锡在《基础营销学》中的定义,营销是指某一组织为了满足客户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
营销方需要更多思考的是怎么去发现、创造、交付价值给你的目标受众,而不是不管对方需要与否,利用各种推销套路,让对方购买你的产品。
德鲁克有一个关于营销的见解,看到后我深以为然:
“可以这样说,某些推销工作总是需要的。然而,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从而使产品和服务完全适合他们的需要而形成产品的自我销售。”
在信息不对等的时代,很多企业都尝到各种推销套路的甜头,所以,过去人们推崇“把梳子卖给和尚”,然而,今天的市场环境和客户认知已然发生改变,还在迷信推销上的神话,而不是把目光转向更高维度创造价值的营销层面,这是一些企业市场表现不佳,碰到瓶颈的一个重要原因。
换个角度讲,就算你的销售人员个顶个都是推销高手,都能够“把梳子卖给和尚”,一定就好事情吗?我看不见得。
很多老板之所以喜欢听这种故事,推崇这种神话,基本上就是要掩盖企业在营销层面的缺失和不用心,潜台词就是:人家梳子都可以卖给和尚,我们公司的产品你都不能卖给客户?那么,你无能,是你傻叉。
❸
我向来反感别人吹捧这种例子,从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开始就反感。
营销上有一个最基本的理论,我们大家都知道,开发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是维系一个老客户的5到10倍。
“把梳子卖给和尚”存在一个巨大的坑,就单次交易上来讲好像很爽,实际从长远核算,市场开发成本很大,因为这本质上就是“一锤子买卖”的生意,绝没有复购率可言,你得不断去开拓新的市场,找到新的能被你忽悠的“和尚”。
再则,你们都想把梳子卖给和尚,“和尚”会怎么想?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和尚”醒悟过来之后,会不会把他们的遭遇在网上吐槽?别的“和尚”看到后,你再去卖,我请问:成功机率是越来越高还是越来越低?如果这个“和尚”还有点影响力,你的企业还想不想混?
客观上讲,要做到所谓“把梳子卖给和尚”,对个人能力的要求超高,而且这种能力基本上不具备复制的可能性,再多培训也白瞎,所以,如果企业指望靠这个来创造市场上的好表现,最后会发现用人、培养人的成本远远超出卖梳子给和尚带来的利润,最后也是死路一条。
错把推销当营销,以为套路是良方。
借用一句流行的话说,那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这种神话推销能力的思维好有一比:
人类已经进入核战争时代,作为军队的指挥官,你不去想办法提升军队的装备和学习掌握现代化的技战术,还在迷信神功护体,让士兵天天苦练银枪扎喉,胸口碎大石......
能不能练成暂且不说,就算你的麾下有那么几个身体素质好,皮糙肉厚的人,练成了你想象中的神功,结果刚上战场,对方一发炮弹过来,立刻秒成灰,连渣都不会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