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项目工作终于告一个段落,对于培训师&咨询顾问最大的挑战莫过于白天上课,晚上需要交付各种项目成果,3月大概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真的没有体力去支撑“日更”指南的文章了。
其实,这个过程中有挺多的思考想与大家分享,本周后会更新多篇最近项目中的心得,今天的文章从“培训差评”这个词语开始说起吧。
前一段时间,培训经理指南旗下品牌南哥课栈推出了《知识萃取》的线上课程,在假期的时间,我浏览了学员的评价,其中的差评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先看看这些评论吧,为了避免隐私的问题,头像非评论者本人。
这位客官,您只看完第一节免费试看部分的内容,就如此定论?我严重怀疑你是同类产品的竞争者,且您保持这种态度与说粗话的素质,做培训的我只能说呵呵了。
很多产品的免费试看或许都是包装过的,但是在《指南》的产品线中,是真实地呈现课程的内容,以让你做出准确的评价是否要购买。
有些专业术语是不能白话的,你不能把热力学中的“熵”,换成其他的名词,这科学吗?严谨吗?
一个在线课程你就要求“落地操作”,请回去看看你们自家的花费几万块的课堂培训落地了吗?
这是你的需求,我理解:其实你说的这一部分我也不是很喜欢,但是有的人说挺好的啊,包括我们线下课件制作的同事也觉得不错,互联网产品不是面向几十个学员,是面向几百位,甚至是几万~~~~~请您理解。
其实,在今天我最怕就是听到:“成人学习设计原理”,开口闭口谈的教学设计、微课大赛、追求培训的形式主义,而忽略了内容本身的质量~~我觉得某个例子很有启发性啊,而你却未必喜欢,或许这就是在学习与个人进步上的巨大的差异————识别信息与知识的价值,为我所用!
如果您采购曾老师的内训咨询项目,这一定会超越您的期望,这只是一个199元的在线课程,以知识传播为主,因此不会深度考虑学员的个性需求是什么。
至于是否是骗钱,我跟你分享一组数据,曾老师为了准时来广州录课(恰逢过节),从深圳打的士过来,大概自费700+RMB;而且录制课程的时间是你看到的授课时间的2倍以上,我们课程的制作的后期,2个人2个月的时间,有如此真诚的骗子吗?
在谈谈哲学知识的运用,南哥本人在前几年开始,因为听了“第一性原理”的主题,发现了哲学的秘密,就开始买相关书籍,累计有30本+,按照平均一本的价格是30+块钱,就1000+了,且其中有50%的书根本看不懂,有20%的书根本用不上,曾老师的10节哲学导论,我想会让你少走很多的弯路。
最后,妹子看你头像的颜值不错,而“快讲如何萃取吧”,这句话能听出你背后的焦虑与着急。然而,南哥负责任的告诉你,在《知识萃取》的路上,真心欲速而不达,这里没有拿来就用的工具。
着急的心态,让你自动化地屏蔽了真相!
从学习的角度,我能感受到这种对“干货”及快速学习的诉求,从互联网产品的角度去看,这或许是“正确的”,在这一点上我想罗辑思维的“得到”产品是对的——迎合了用户的需求。
但是,对于这些“差评”,让我看隐隐感觉得培训从业者在“学习上的急于求成与缺乏耐心”,而更可怕的是这些付费的学员,应该是在社会上非常具有“学习精神”的精英了,由此推理去看,整个社会还有多少人还能静下心来学习呢?
或许,这正是我们培训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另外一点,这个假期我认真地看过这些意见,也在反思过如何做得更好,但是从这些反馈者的头像中我看到,目测有一定的比例是培训师。
是的,用199元的价格,不用动脑,不用辨思就可以直接去讲课赚钱,这固然是好的模式,这就是中国培训市场上的一种典型的现象,所谓的课程开发就是买书、到网上搜集免费的资料,高级一点的就是知识付费,买了别人的东西照本宣张即可,从这个角度上看,是不是讲师们真的已经是在贩卖知识了,而不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良师?
以下的这段是曾老师在后台的回复,不管是反对者是否喜欢,作为20年+的职业培训顾问及培训师,我欣赏这段文字的正直与自信!
谢谢您的回复,更感谢您用心的思考,认真的学习和用心的建议。
形而下谓之术,我经由很久的授课体验也完全认同您的看法,以课程开发技巧为例,先讲述活动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干脆利落,但不够湿;先讲述背后深刻的原理思维,内容全面,但一般人耐心不足。
古往今来,大众都符合百姓日用而不知,不用讲原理,直接给方法,甚至是结果。最好的方式我总结,恐怕是通过理论先带个高帽子,然后进入术的层面,后续升华到道的层面,愿意看后面的就接着看。
为什么本次没有按照这样设计呢?原因有三:
第一,坦白说,作为咨询服务者,术的层面远不止20堂课这些,但任何一家咨询服务者的内容输出,既要给客户干货,又要基于客户里包含了大量同行而需要遵守机构的商业规则,因此本来课程只可能有10节左右,为了给客户更多内容,特意增加了理论和世界观部分;
第二,作为个人创作者,除了要迎合听众,也在思考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是个人追求的角度,表达者有作者创作的诉求,既是给自己一个完整的总结,也是对社会付出了整套的理论沉淀,不喜欢的朋友,觉得可以跳过,直接看术的层面;
第三,和南哥以及朱春雷老师也交流过,培训管理者很少见到最顶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根本原因在于,培训管理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那培训管理者还负责培训所谓“素质”层面更高的业务人员,何德何能?
如果不从思维境界超越,不从理论体系超越,不从知其所以然超越,仅仅靠一套表层的方法论,我们的视野是否太局限,我们是否太甘于成为一个辅助部门的角色,培训管理者的征途应该是星辰和大海。
另外,大帽子下面只有一个小人,那么大背景下面就是一个知识萃取,的确大多数人没耐心,本质也不是给没耐心的人看的,在第一堂课就已经提到了,课程更想面对的是业务人才,领导者,这些非培训管理者,他们愿意深思自己的哲学体系,更愿意做自我知识萃取,而不仅仅是对培训管理者做对他人的知识萃取,但培训管理者恰恰没耐心了,也是颇为遗憾的。
我们应该骄傲的是,我们的知识萃取背后也有极其强大的世界观理论做支撑,我们应该自信的是,当我们真正掌握了这套东西,我们不再是一个培训管理者,我们能从智慧上碾压其他岗位的人,快速成为其他岗位的人的导师,这是我过去应用这套智慧在咨询项目中的体验,也是我现在职业新发展(不仅仅是培训管理)的体验。
再次感谢您和所有付费的用户的购买,以及您的批评和所有人诚恳的批评意见,我们在思考更好地改进产品同时,也期望我们未来都是智慧工作者,而不是培训管理者。
写在最后:南哥也有讲《知识萃取》的课程,虽然与LPI研究的路径不一样,技术路径与工具不一样,但是最终却跟哲学方法论所提到的内涵高度一致,如果你真心想做好《知识萃取》,成为这个行业内的真正的专家,不妨从曾老师的《萃取先验》前10堂课程的哲学体系认知开始。
从《认知论》到《知识论》、从《科学方法论》到《逻辑学》,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从张东荪到金岳霖,古今中外有太多的知识、有太多的源头理论值得培训师、培训经理及所有培训人去研读,为什么培训界缺乏真正牛逼的大师,在今天我的反思或许我们太注重“术”了,功利心太强,而忽略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的系统构建了。这也是培训经理指南推出《知识萃取的20堂课》的一个重要的初心。
最后,课程是否专业与敬业,请耐心看完前10堂课的哲学基础,再看完后10堂的方法论,再下定论也不晚,画龙点睛就是一个很好的隐喻。
如果您认为自己是一位有耐心的学习者,且您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欢迎来学习者20堂课,反之请慎重进入,因为获取真知从来就没有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