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在这个“知识”与“干货”满天飞的时代,许多人都面临“信息如山倒,接受如抽丝”的痛点。越学习、越恐慌,信息时代,我们如何摆脱信息焦虑,找到自己的认知安全感?
本文是2019年8月推送的第18篇干货,计4162字,阅读时间8分钟。
文 | 蒋凌 南宁怡口净水系统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培训经理
刘凯 美乐和食餐饮集团企业大学校长
谢然 趋势集团商学院院长
来源 | 《培训》杂志8月刊
作为企业内部知识布道者,
培训人经常会面临知识焦虑的现状。
如何在知识海洋中寻找有效方法,
摆脱知识焦虑症?
小编教你几招。
▼▼▼
学习有技巧,“三步法”走起
所谓知识焦虑,也叫“信息焦虑综合”,是一种精神病学疾病。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呈平方数增长,但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远没有高速到接受自如的阶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心理。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信息输入、信息内化、信息沉淀、信息输出四个阶段。
知识焦虑的出现,其实不是外界的信息太多了,而是我们不会高效地输入、加工与沉淀。“解铃还须系铃人”,要从根本上解决不会学习的问题,需要给自己制定学习“三步法”。
根据认知心理学研究,人对信息带有选择性注意,大脑只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我们第一步应从当前亟需解决的工作任务出发,去设置功利性学习目标。
比如,阅读《销售巨人》一书,如果读书前我们设立的目标是“开发一套提升公司销售业绩的课程”,那么就需要通读全书,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一套行动清单;但如果设立的目标是“了解大订单销售的概念”,那么我们只需要阅读书中与概念相关的篇幅即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所需要投入的学习精力是不一样的。
比如,要开发一套行销课程,我们可以把销售流程拆分为“认识顾客、建立信任、激发需求、促进成交、服务跟进”五步,并做成一个流程框架。一般来讲,销售方面的知识比较多,而搭建好框架后,无论学习多杂的知识都可以很好地归类,并与已沉淀的知识相融合。
行销流程框架
如此一来,在看到《销售巨人》这本书时,我们能够很自然地把书中的知识归纳到“激发需求”上;当参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课程时,很快可以把课堂所学归纳到“建立信任”上;当听到阿里巴巴“铁军销售”分享时,就能判断出这套方法的核心是基于spin销售法演变而来。
信息处理的层次越有深度,记忆越深刻。我们学到的新知识,如果一直停留在理论层面未经验证,就无法将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以下两种知识输出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把新知识先做一个内部试讲会,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做改进迭代。这种方式,应用场景很灵活,而且试错风险低。
把学习的新知识转化为执行清单,通过自己或别人的实践,来验证或迭代改进新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新方法必须成套使用而不是零散应用。
比如,在上文提到的销售流程案例中,通过完善的销售流程框架,在做新的销售时,就要从认识顾客到服务跟进成套地应用。这样,每做一次销售,就可以把新知识全面验证一遍,用最小的行动积累出最大化的经验。不然,你可能需要10次重复行为才能积累到同等的经验。
拒绝信息囤积,让信息“收放自如”
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资讯,大家总想一股脑儿地装进口袋里。孰不知,缺乏应用场景一味地进行信息囤积,才是造成知识焦虑的最大“真凶”。
获得的知识越多,发现缺口就会越多。如果无法进行正确的自我管理,则容易引发知识焦虑。那么,我们应如何有序管理知识,让知识产生实在的价值呢?
场景塑造
走在路上,对面有人抬起手表看时间,你也会跟着看时间;出门乘车,旁边有人手里捧着一本书,你顿时也想给自己找点事儿……其实,这正说明了场景的影响力。
回到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中,对于培训人来说,需要根据学员不同的业务要点,进行场景塑造。另外,在对场景知识的获取、储存和迭代时,更要学会分门别类、做好归档。
内部培训课程体系分类
系统建模
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人最害怕的是学员没有模块化的系统思考。为解决此问题,企业可以开发系统模块化的岗位课程,确定明确的知识单元,只有顺利通过岗位课程,才可开启下一步晋升之路。通过循序渐进,让知识在零散的学习中连接成线。
譬如,餐饮行业的店长岗位,需要提升的专业知识包括对食品安全、人员交班、危机处理、服务技巧系列散点等方面的辅导;从连点成篇的角度来看,店长只需管好五大方面即可——人员篇、物料篇、产品篇、设备篇、营运篇。
岗位知识晋升课程
落地转化
“不是因为坚持而看见,而是因为看见而坚持”。在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中,焦点在哪里,结果就会在哪里。作为培训人,需要尽可能对学员进行参数化知识管理,让他们的成长看得见、摸得着。比如,新进店长的四大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参照指标,让学习一目了然。
初级店长成长赛道
知识管理高手,更像是一位布景师。布景,即根据创作者的设计用意,运用不同的工艺、手法、道具、为目标搭建特定的环境。我们走进星巴克,会被现磨咖啡豆的香味所吸引;进入宜家,需要沿着既定的顾客行走路径才能走到出口处,这就是布景力。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成为知识的“布景师”?
只要我们树立以下几种思维,就可以把知识安排得明明白白。
框架思维
不管是个人成长还是团队业务拓展,都要先熟悉业务模型,再做内容设计。知识管理的本质是通过概念间的连接,形成新的架构认知。所以,基于体系化框架,然后结合企业实际与自身经验,才能进行内容场景的实践输出。
载体思维
载体,就是我们将通过什么样的媒介进行知识信息传递。公司里常见的载体如“微课专题系列”“危机管理”“案例精选集”等。信息需要迭代,载体也在升级。选择适合自己的输出载体,才能持续精准布景。
聚焦思维
“吾生有涯,知识无涯”。贪多嚼不烂,高手从来只做减法。如主题式(单元)知识布景,一个阶段专注某一个业务板块的知识累积。准确判断现阶段什么才是你最需要的。单纯的囤货思维不可取,保留最有价值的即可。单点突破、持续重复,聚焦就会产生复利效应。
比如,当店里营业额不理想时,如何聚焦找出影响因素?我们可以画一个九宫格,中间写上“提升营业额”。接下来,在剩余的八个空格内,持续思考找原因,直到填满每一个格子。聚焦思考,就会得出影响生意的八个因素:促销活动、新的竞品出现、天气情况、道路施工、实际营运能力、放假、产品接受度、品牌影响力。
仓库思维
未来的知识管理绝大多数会是资源的竞争。想象一下,你有多少资源(仓库),你的库存量便意味着自身的能量。真正厉害的人,在平时会进行单元库的输入存储,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即可。先定所需、再去搜集、动态更新,在日常工作中去不断升级仓库。
知识布景之仓库思维
实践思维
通过听课、看书、网络资料、请教他人等多种方式获得的知识,都只有在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记忆后才算是真正学到手。所以,想要融入脑、用于行,需要结合实际、勤于思考,掌握知识管理的实践六步法,在一次次内容实践中,自我锤炼。把每一步做出趣味来,让知识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
知识管理实践六步法
做到“三专”,不“背锅”
作为培训人,有时候培训达不到企业管理者的要求,是知识储备不足而导致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应该培训者来承担。我们要充实自己的知识库,摆正自己的位置,进而证明自己的价值。
新经济时代,企业更注重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训练,从通用课程到定制开发,企业往往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有时依然解决不了所有难题。为了证明培训及自身的价值,不少培训人思想上往往陷入以下误区。
安慰效应
当培训效果不好时,培训人的专业水平就会受到质疑。为了打破质疑,很多培训人尽其可能地学习更多专业知识和工具,甚至跨领域学习。大量知识的充实,给了培训人些许安慰,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发散性、大容量学习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角色错位
每当销售部门提出培训需求,培训人就第一时间“冲锋陷阵”,学营销、搞话术、做促销、开大单,凭着旺盛的学习力,将自己训练成了半个销售专家。大脑塞满各类业务知识,却没有时间抽离出来、找准定位,与真正的业务专家相配合;没有在业务表象问题上进行分析、归纳、萃取、复制,培训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盲目攀比
“考过多少资格证、听过多少大咖的课、读过多少专家名著……”诸如此类,是初入培训职场人最容易攀比的方面。这些并非不好,而是要“对症而补”;如果体质(学习的认知度)与症状(需解决的问题)不符,学习效果适得其反。
培训圈是一个以学习为本的行业,如果培训人对自己都没有清晰的认知与定位,那么很容易人云亦云,更不要说传授学员知识。
面对各种因转行、失业等造成的不确定环境,每个人必须寻找并建立某种内在确定性。这种技能就是“态度的价值”,态度决定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行为路径。其中,“三专”可以有效帮助我们掌握这项技能。
专注
人的精力与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太分散,能量就不能集中。所以,大家一定要专注研究从事的行业,利用培训的工具,因地制宜多向内看并挖潜,找到企业在行业发展中成功的规律、逻辑、可复制的经验;适当借助外部相关经验,小步快跑、不断迭代。
专攻
培训不是万能的,我们要结合企业现状,找好定位,针对企业痛点进行攻坚。集中优势,加大知识学习与团队共创,做好教练、引导、萃取、绩效支持等工作;而且,要充分发挥业务专家的能量,培训人就要在工具、方法论、逻辑框架上进行深入耕耘与修炼。
专心
如今的社会环境、职业发展以及物质诱惑等对培训人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修炼路上,能否排除这些干扰,用“匠人精神”做好培训本职工作至关重要。行业内不少高咖位前辈,无不是在某一领域深耕数十载,用投入与成绩见证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走出知识焦虑困境,培训人需要掌握技巧、积极实操、走出误区,探寻焦虑背后的原因,构建起自身的知识框架,跟信息囤积说“拜拜”,知识焦虑不再来。
本文根据《培训》杂志8月刊“问吧”内容整理而成,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BEST”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