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什么叫学习?
学习的核心是“构建模型”
如何“构建模型”?(第一步:设定一个核心;第二步:设定其中关键变量;第三步:不断输入案例进行解释)
本文是2019年8月推送的第22篇干货,计4077字,阅读时间8分钟。
为什么你花了大量时间,
却很难记住什么?
长期以来,
我们坚持的靠“大量重复记住信息”到底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明明效率极低,
我们却一直使用这种方式去学习?
小编今天就来教大家一个“构建模型法”,
帮助大家走出记忆误区。
01
什么叫“学习”,答案和你想的并不一样
先来看一个案例:
我有个朋友很喜欢听罗胖的《罗辑思维》,每期都听,反复听三遍。
现在近800期了,他却连两三期内容都回忆不起来。
他还固执地说,“学习不就是这样么?靠大量重复去记住信息?”
这个概念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从小背单词、背历史、刷数学题,都是靠“大量重复记住信息”的学习方式。
但事实却是,你花了30000小时去大量练习,最终也很难记住什么。
你应该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
我直接回答你,绝不应该使用“大量重复记住信息”这种愚蠢的方法。
而最好的“学习方式”,有且只有一种,那就是“构建模型”。
当然这不是因为查理·芒格、雷·达里奥、或是史蒂夫·乔布斯都推崇这种方式,你就应该去用。
而是因为这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是你唯一的选择。
如果你不相信,就从生命演进的三个阶段来看:
>> 生命1.0-仅靠遗传
我们都知道,生命的首要任务是“生存”,生存就需要对“什么是危险?哪些是食物”等信息进行处理。
只是一开始,生命还用不上“学习”这种方式,而是用“遗传”就可以完成。
比如一种生活在墨西哥热带森林的蚂蚁叫龟蚁,仅凭分泌的信息素(类似气味),就能在植物枝干上形成不同食物源的路径。
科学家想办法抹去某条路上的信息素,龟蚁就会迷路,直至饿死。
这种纯粹依靠“遗传本能”去处理信息的生命,可以叫做生命1.0阶段。
>> 生命1.5-形成记忆
仅靠遗传去处理信息的生物,就注定身处单一生存环境。
如果生存环境变得复杂,生命就必须进化出一个强大的武器,那就是——记忆。
比如在ABCD四个环境中,生物在经历后产生了记忆,就能识别C环境是危险的,D环境是有食物的。
曾经有人试着给水中的章鱼扔了一只大牡蛎,章鱼想吃里面的肉,弄了几个小时也打不开。过了一周,人们又将这只大牡蛎扔进去,章鱼就不再理睬。
这种“遗传+记忆”的生命形式,我们姑且叫做生命1.5阶段。
>> 生命2.0-形成学习
后来,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比如人类不仅只面临ABCD四种环境,还会有成百上千种不同情况。
这时再也没法把所有环境都记忆下来。所以大脑进化出了一个超级能力,这就是“学习”。
学习并不是记忆,而是通过已有经验,去构建一个稳定的模型。
比如小学时熟记乘法口诀表,如果让你回答“2×8”这种口诀表范围内的计算,你可以凭记忆脱口而出。
但如果让你回答“236×98”这种口诀表范围外的计算,记忆就不够用了,这时需要你用已经掌握的“乘法法则”来完成。
这种不必记忆每一种变化的运算结果,而去掌握不变算法的行为,才是学习。
所以,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式?
再次记住——“构建模型”(模型同算法、规律、公式)。
它的特点有两个:
一旦掌握,就能处理类似所有情况。
往往在环境和对象发生变化时,我们才会学习。
比如农村老太太到城里要学会按电梯,新人去公司要学会发送邮件的格式,用固定模板学会在读书会上作分享。
在泰格马克的《生命3.0》一书中,这就是生命2.0阶段。
人类和一些哺乳动物形成了“遗传+记忆+学习”的生命形式。由此我们可以像iPhone一样,随意下载或开发自己的程序(模型)。
02
学习的核心是“构建模型”
看电影你就知道,一个猎人根据天气和动物气味等零星信息,就能判断是否应该狩猎。但让他记住每天天气信息,却没有什么卵用。
而一个营销高手凭借一些数据的微小变化,就能预测市场趋势,调整营销方案。他没有任何必要记住具体市场数据。
还是这句话,进化的唯一目的是增加生存优势。
为什么我们的脑容量从300万年前开始激增,而变大的部分并非主管记忆的海马体,而是让你思考和学习的前额叶等新皮层。
就是因为“用最小信息量去构建模型,从而产生预测和判断”这个能力,无论在任何时期都能极大增加我们的生存优势。
但可怕的是,生命花了几百万年想让我们学会学习,而你却把学习当成死记硬背。
这种原本应该构建模型,但我们却死记硬背的愚蠢行为,在外语学习中尤为普遍。
其实你完全可以把所有英语句子分为两种:
一种是只有主谓宾的简单句,中英文语法都一样。
· 我爱你-I love you.
· 我是韩梅梅 I am HanMeimei.
而另一种则是包含了定语和状语修饰的复杂句。
其中,主谓宾顺序依旧一样,只是中文定语和状语的顺序颠倒了一下。
比如:
英:I know the man who is singing in the car.
中:我认识在车里正在唱歌的那个人。
其中 who is singing in the car就是定语,修饰宾语「the man」,中文是把定语提前到「the man」之前,而英语则是在之后。
由此你就可以构建一个,通过识别定语就能快速理解英语的模型。每次看到英文长句,你就能更准确识别句子意思。
03
你该如何“构建模型”?
我们再用一个案例来捋一遍。
比如你正在学习写作,但是你无法知道该如何写,甚至也不知道什么是好文章。怎么办?
我们就用一个模型来搞定。
我认为写作(包括演讲)最重要的核心,就是真正唤起别人行动。
什么是唤起?
比如一个纽约的乞丐举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Homeless,Please Help(无家可归,帮帮我吧),过路的人没有什么感受。
一个心理学家路过,帮助乞丐修改了文案,结果在2小时内,乞丐收入增加了5倍(近60美元)。
心理学家的文案是:What if you were hungry?(你要是饿了会怎么样?)
你会发现,那些伟大的小说,网络上的精彩文章,创意十足的文案,无一不是做到了唤起。
那要唤起什么呢?
在“唤起行动”这个核心设定下,写作的变量有三个:
1、唤起欲望(我想要什么)
2、唤起情绪(我感受到了什么)
3、唤起认知(我知道了什么)
变量往往有一到三个,超过三个就复杂了。
“我们是一家品质优良的面包店”
“终于出现了一家只使用有机食糖、面粉、牛奶和鸡蛋的面包店”
哪个更好?毫无疑问,后者唤起了你想食用天然食材面包的“欲望”,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于化学食材的厌恶“情绪”;前者则什么都没唤起。
最近几天《哪吒》大火,多数文章标题都是这样:
“国漫再次燃爆,《哪吒》破30亿票房”。
但有一篇文章的却这样写:“当国人都在看《小时代》的时候,这个特效团队潜心5年打磨《哪吒》”。
虽然抹黑手段不高明,但却唤起了“我们应该反对烂片,支持匠人团队”的情绪。
而我的这篇文章,原本是想通过大脑神经连接机制去写“学习”,这会显得非常抽象。
但利用小时候乘法口诀表,利用我们对于进化的理解,利用小时候“谁举一反三,谁就是聪明小孩”这个认知。再让大家知道,“学习”就是构建模型,你就很好理解了。
总之,好文章一定同时能唤起这三种东西,只是像蛋糕一样,不同文章风格比例不同。
但坏文章就很难做到唤起,读者当成一篇新闻读了也就忘了。
如果你正在写作,应该好好看一看《吸金广告》这本书。记住,人的本性难移,不要试图去改变,而应该去唤起。
八大生命原力
人生来就有8种欲望:
1、生存、享受生活、延长寿命。
2、享受食物和饮料。
3、免于恐惧、痛苦和危险。
4、寻求性伴侣。
5、追求舒适的生活条件。
6、与人攀比。
7、照顾和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8、获得社会认同。
——《吸金广告》中对于人的八大底层欲望的描述
构建模型第三步:不断输入案例进行解释
心理学家陈海贤有一篇讲心智的文章,《怎么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
其中的核心是,我们应该把“抽象还原具象”。
抽象是一种人类进化出的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尽可能扩大描述范围的一种形式。(这句话很难理解)
但他解释了一个案例:比如原始社会有人在丛林被蛇咬了,结果大家就知道了,这片丛林不能去,这就是扩大化,能够帮助人类躲避风险。(这就很好理解了)
陈海贤又解释了一个案例:
为什么你女朋友会说“你总是只想自己”、“你从来不考虑我的感受”等这种扩大化的概念,还是因为我们习惯“抽象”的心智模式。
所以在吵架时,我们应该描述事实:“这周你有三次在11点后回家,请你解释具体原因。”从“总是”到“这周有三次在11点后回家”,这就是缩小范围,把抽象还原为具象。
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故事?而一篇文章中也必定会有案例?
就是因为抽象(构建模型)虽然能让我们快速理解世界,但同时又让我们失去了对具体的掌控。
丛林有蛇,所以不能到丛林。这就是一个生存模型,这能保护我们,但同时让我们对丛林感觉不安。
而案例则是一个还原具象的过程,虽然它看似笨拙,比如让你去理解丛林具体哪些区域有蛇,但是这个寻求确定的过程却让我们感觉舒适。
所以“设定核心→构建模型→案例解释”,这才是学习的完美闭环。
顺便提一下,这种学习方式也是大名鼎鼎的费曼技巧的全部精髓,也是迄今为止被公认最好的学习方式。
04
“构建模型”启示我们什么?
回到最开始我朋友的困惑:
《罗辑思维》现在有近800期,具备模型的至少也有400期,难道我们需要每一篇去挖掘模型,然后嫁接到自己的模型库中吗?
很多模型我们暂时用不着,也需要去学习吗?
这么多模型,我们又如何能灵活掌握并记住呢?
我们还是用生命1.0、1.5、2.0这个进化大视角来看,人类已经进化成“遗传+记忆+学习”这种信息处理方式。
但这种三种方式其实效率都不够高:
遗传能复制的东西太有限;大脑从来就不擅长记忆;在学习构建模型时,又需要花大量时间思考和刻意练习。
那么当人类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时,该怎么办呢?
答案是,生命3.0版本的信息处理方式,就能给我们极大启发。
本文来源于道长的思维铺子(ID:daozhangsiwei)。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BEST管理学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