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字是: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我们脱不开与社会、自己、他人的关系。
我们常会感到沮丧,只因有些人际关系千丝万缕,错综复杂。
诸如:亲人、朋友、陌生人。
子路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不善之。” 子贡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则引之进退而已耳。” 颜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 三子所持各异,问于夫子。夫子曰:“由之所持,蛮貊之言也。赐之所言,朋友之言也。回之所言,亲属之言也。”
亲属之言是对亲人的态度,即无条件奉献自己的爱。朋友之言则是有条件的爱。而蛮貊之言是对陌生人的态度,即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对这三者,儒家的态度更像我们传统认知里的:“亲人要亲,熟人要熟,生人要生。”但马未都曾说过:“亲人要生,生人要熟,熟人要亲。”简言之,对亲人要亲而有度,对生人要生但良善,对熟人是熟能交心。
西方的家庭如一捆柴,几把困成一束,各司其职,界限分明;而中国家庭如石子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纹,以一个人为中心,一圈扣着一圈,相互联系,含糊不清。
极目所见,我们常看到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干预,看到婆媳之间不冒硝烟的战火,看到亲人们黏糊的人情。
只因我们是亲人,便可不分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周国平说:“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都起于无意中想突破这界限。”人与人之间有条隐形的线,我们精心维护着独立性和空间性,使之成为自己。妄图冲破防线,如洪流决堤。所以亲人最好的关系,是有适当距离的亲密,一种亲而不密的陌生感。这距离是一种尊重,一种界限感,我们老话常说:“与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便是子女端着热汤送到父母家时,刚好不冷不烫,恰到好处。有了距离,别人收获了尊重和空间,我们得到了从容与余地。它还是一种陌生感。终其一生,我们都无法真正认识父母,是因为我们早已带着“作为儿女”的角色认知先入为主去认识他们。当亲人变生,我们重新拥有一种陌生感时,会发现,在他们漫漫几十年的时间里,会感知到岁月在他们身上镌刻下的痕迹,认识到他们从少年到老年的人生轨迹。他们坚定的眼神也曾在年轻时迷惘过,坚实的臂弯也曾有过脆弱的时刻,一头白发里也藏着一段帅气美丽的青春。在这条界限内这边,我们风雨同路,彼此包容;在界限另一边,我们坚守内心,彼此尊重。城市间林立的钢筋水泥,人群中匆匆的冷漠面庞。陌生与淡漠,如今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接纳的人际现状。如今人与人之间,多了几分戾气,少了几分善意;冷漠弥漫其中,真诚淡然无踪。所以谈生人要熟,有人就会疑惑,面对一个热情的陌生人,要防备他有什么企图。朋友曾分享过他的经历,最初他遇到有人给他发传单时,总是烦躁不已,进而粗暴冰冷地拒绝打断。他明白,那个在街头顶着烈日的人,他(她)也是个为生活而努力着的人呀,每一天,都要鼓起勇气,去面对街头上一个个冷漠的面孔,一次次认真而急促地介绍产品,还要附带礼貌真诚的笑容。自此,朋友虽然还是会拒绝传单,但总是会很客气地摆摆手,摇摇头。我们所见到的陌生人,其实和我们无异,也在为一份工作奔波,有喜乐,也有哀伤,他们值得被尊重。德谟克利特说:“有教养者的遗产,比无知者的财富更可贵。”若我们待之漠然,映照出来的便是我们的冷漠。若我们待之真诚,映照出来的便是我们的教养。
名利场上,熟人易得,利益相关时,称兄道弟,推杯换盏;利益相悖时,背后插刀,反目成仇。熟人要亲,是指熟能交心。不止于熟悉,更有内心的亲近。我们都很羡慕《老友记》里:“最好的朋友在身边,喜欢的人就住对面。”从瑞秋穿着婚纱颠颠撞撞地闯入中央公园咖啡厅开始,这六个人一起经历大大小小的节日,一起面对生活的鸡毛蒜皮,历经喜乐哀伤、离别重逢。他们会争吵,但依旧相互守护;他们独立,但不会让朋友孤单。他们熟且交心,没有半点虚伪,只有真挚的温暖。还记得,钱德勒说过,以后买了大房子,就留个车库给乔伊养老。希望我们都能成为别人熟且亲密,亲能交心的朋友。没半点虚伪,只有真诚。● 作者:物道精致生活。每晚7点,用文字诉说美好生活方式,为你搜罗全世界匠心好物。跟着物道,把日子过成诗。 本文来源于微信号公众号:物道精致生活(wudaojie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