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033039821(服务时间:工作日08:30-19:30;周六日08:30-17:30)
18033039821
热搜 : 单海洋 秘书 行政 中高层 营销 销售 研发 团队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会聊天的人,从不说这4句话

会聊天的人,从不说这4句话

2019-11-30 19:15:35
分享到 

64.JPG



你算不算一个会说话的人?那你知不知道人在说话时,有所言,有所不言?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将为你深度分析人在聊天的时候从来不说的4句话,希望能对有所帮助,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成年人的生活里,有数不清的脆弱瞬间。


那些擅长安慰他人的人,往往几句话赶走乌云。那些不会安慰他人的人,却总将好心变成伤害。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原本出于好心安慰别人,效果却适得其反。明明是想通过安慰让对方情绪好转,最终不自觉地伤害了他人。


这些错误的安慰方式,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1
比惨式安慰



“你这算什么,我比你更惨” 。


比惨式安慰,是生活里最常见的一种安慰误区。


  • “我今天加了一天班,连饭都没来得及吃。”
  • “这有什么,我前段时间出差坐了一天一夜的车,别说吃饭,连觉都睡不好。”
  • “失恋了还要打起精神上班,好累。”
  • “不就是失个恋而已吗,有什么累的,哪像我,工作还没着落。”


似乎只要有了对比,对方的痛苦就变得不值一提。这种比惨逻辑,很容易让人感受到不被理解的痛苦。


罗振宇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朋友本来和老婆说好回家吃晚饭,临时加班走不了,给老婆打电话说“今晚加班,回不来了。”


老婆自然很生气。


男人回家进门见她拉着脸,也暴怒“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我加班我容易吗?”


老婆也委屈,“我做了一桌子菜,你不回来就算了,回来还发火。”


一句“我比你更惨”,剥夺了对方宣泄情绪的权利。


更重要的是,它完全否定了对方情绪合理的地方,还将对话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自己身上。


“我比你更惨”低估了别人的难过,也夸大了自己的痛苦。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如果做不到感同身受,至少不要用比惨的方式贬低别人的痛苦。



2
假装懂得式安慰



“我懂,我懂……”


在认真倾听之前,别轻易说理解。


倾诉烦恼的人,最怕遇到这样的人——自己话还没说完,对方就已一脸了然地说“我懂啦”。


开始下结论,“我觉得你也有问题”……


倾诉不成,反倒需要自我申辩,把痛苦细细拆解给对方看。


在综艺《妻子的浪漫旅行》中,颖儿说,自己产后复出压力很大。


不再被视为“少女”,陷入无戏可演的尴尬……


话音未落,应采儿反问道:“那又怎么样呢?人生就是这样,你在哪一个行业,都是这样子的。”


颖儿做了好几个手势,不断重复“我知道”,试图讲清自己的状态。


应采儿提高音量,打断了颖儿的解释:“每个人都有压力。”


有网友说,虽然应采儿的话不无道理,但她根本不想听颖儿说什么,她的安慰不仅没什么用,反倒让对方很“憋气”。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心智状态、价值标准都不同。


彼时彼刻,你不是TA,未曾设身经历,又怎能轻易明白对方的感受呢?


有时候,安慰者为了表明立场,会急于表现出能理解对方。


还没听懂对方的心结,就匆匆抛出自己的安慰。


过早脱口而出的“我懂”,看起来是听懂了对方的倾诉,其实只是“条件反射”地输出同情。


这样的安慰就像速食食品,轻而易得,却很难真正抚慰一颗渴望温暖的心。


在心理学家Carl·Ransom·Rogers的心理咨询记录中,最常出现的回应就是“嗯”。


这意味着,多数时间里,他总是在认真听对方说话。


懂得倾听,很多时候比会说更重要。


面对一颗不停吐露悲伤的心,不要着急评论,耐心倾听才是治愈伤口的良药。


3
居高临下式安慰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轻视别人的痛苦,也是常见的安慰误区。


“当有人对我说'开心点儿',就像在说一件轻而易举、人人都会的事,仿佛我就从来都没开心过似的。好像在向我暗示他们并不相信我,我的痛苦都是假的。


我感受到的是傲慢。


这句'开心点儿'只会带来更多挫败感,这种同情对我没有任何帮助。”


这是在名为“Healthy Place”的网站上,一名抑郁症患者,被身边人要求“开心点”时的心声。


几乎所有曾身陷痛苦的人,都听到过这样的话:


  •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忍忍就过去了”
  • “坚强一点,至少你还……”
  • “看开点。”


当一个人向你倾诉痛苦,就意味着TA主动做出了示弱的姿态,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暴露给你。


此时,最残忍的话,就是“没什么大不了,你要坚强”。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并不算难,是你自己不够强”。


这样的安慰,其实是在否定他人痛苦的合理性,轻视他人的感受。


当一个人已深陷痛苦时,如果连“持有痛感”都被视为“太脆弱”,无疑是种二次伤害。


在安慰他人时,我们很容易站在强者的角度,俯视他人的痛苦,并施以同情。


对于一个需要安慰的人来说,态度远比事实更重要。


他们最不想听的,就是大道理。


在生活中,自然没有人会顶着一颗钉子还不自知,但我们遭遇的烦恼和痛苦,的确像是一颗隐形的钉子。


他人关注的是“怎么做就能不痛”,痛苦中的人关注的是“我的痛你懂不懂”。


对于旁观者而言,痛苦的症结显而易见,往往会不留情面地指出问题,忽略了:


道理没人不懂,当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是因为TA无知,只是需要你的倾听和理解。



4
"幸灾乐祸"式安慰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触碰的地方,他们之所以找朋友倾诉,只是希望那一瞬间自己的负面情绪能被接纳和理解。


有些难过,不适合开玩笑,也不适合一笑而过。


“我今天又背锅,被老板冤枉。怎么每次都是我……”

“666666。”


“我妈又来催婚,让我去相亲。我恨不得当一辈子剩女图个清静。”
“优秀。”


被无解的负面情绪包围时,对方一句“666”,烦恼瞬间倍增。


有些糗事,只能自嘲,不可评论。


有气无力的自嘲,已经是一个人失望到极致的边缘状态,对方一句“你可真厉害”,瞬间击垮心理状态。


流于表面的理解,甚至是有些“幸灾乐祸”的安慰,只是自以为是的善良。


虽然是一种关心,但未免太过残忍。同样是一件事,不同的安慰方式,不同的情绪感受。


比对于小孩子,他在委屈时表达不满,家长用开玩笑的语气说“你倒还挺硬气”。


想要缓解氛围,反而会让孩子更加难过。


Barbara F. Meltz 在书中给出了不一样的方法,一个两岁左右的男孩突然在走廊里大发脾气:他一下子趴到地下,又哭又闹,两脚乱踢、两手乱抓。


男孩的妈妈一句话没说,放下手里的东西,与儿子一起趴在地上,她的头和儿子的头挨在一起、鼻子也碰到了一起,旁若无人。


在母亲的无声安慰下,孩子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哭闹声也慢慢变小。


孩子看母亲,母亲就看孩子。孩子坐起来,母亲也坐起来。孩子站起来,母亲也站起来。


最后母亲向孩子伸出手来,两人一起离开了长长的走廊,这时孩子的情绪已经变得非常稳定。


最好的共情,是让他在实际中感受到,“你看,我真的懂你”。


用玩笑掩盖严肃的调侃,是对一个人自尊的第二次挑战。


表达安慰,但不要戳人痛处,如果不能解决问题,也不要创造新的伤疤。

作者 | 槽值小妹





关注我们

BEST管理学院二维码.jpg

最具价值管理学习平台

企业培训  股权密码  前沿资讯


提出您的需求或疑问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之内回复

客服专线:180-3303-9821

腾讯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加入BEST
合作机构
帮助中心
会员权益
隐私保护
法律说明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BEST学院
微信公众号
集势全球
开课城市: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苏州 成都 杭州 青岛 天津 厦门 长沙 武汉 南京 贵阳 洛阳 郑州 

© 2024 BEST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169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