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033039821(服务时间:工作日08:30-19:30;周六日08:30-17:30)
18033039821
热搜 : 单海洋 秘书 行政 中高层 营销 销售 研发 团队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只有一个人,值得你用一生去攀比

只有一个人,值得你用一生去攀比

2019-12-13 20:44:34
分享到 

64.JPG



在这世上,内在的觉察觉醒比事业的成功更重要。

— 托马斯·希伯尔


什么是“内核青年”? 


是我创造的一个概念,之所以创造这个概念,是因为从我的亲身经历、诸多观察以及很多咨询案例来看,大多数人的人生之所以出现各种痛苦、烦恼和纠结,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过得太不“内核”,我们不是“内核青年”。


“内核青年”说的是那些聚焦于“内”的人,也就是以内在驱动、自我比较以及内在评价为核心的人。


而这里所说的“青年”,其实并不是一个人的真实生理年龄,而是一个人的心理年龄,而判断一个人心理年龄的标准则是他是否愿意不断成长,以及他是否足够开放。


所以,即便你年过60岁,只要还拥有这样的心态,那也只是一枚“青年”。 


而这样的“内核青年”具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01

更多地被自己的内在动机驱动


在这世上的人,如按驱动方式的不同,可粗略分为两类:外在动机驱动和内在动机驱动。


外在动机驱动说的是:你的行为是被名利、奖惩等所驱动的。比如,升到更高的职位、开上更好的车子、被老师家长赞美等。


而内在动机驱动说的是:你的行为是被你的好奇心、兴趣、热情、人生使命、信仰等所驱动的。 


从这两个定义就能发现,我们大部分人在一生中的各种选择,都是被“外在动机”而非“内在动机”所驱动。


所以,大部分人在做人生选择时考虑的都是:


这个选择能给我带来更多财富吗?

它能给我带来更大的房子吗?

它能给我带来更多人羡慕的眼光吗?

它能让我在同学聚会时抬得起头吗? 


然而,他们却都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当你被外在动机所驱动时,就必然会忽略内在动机的存在,从而忽略自己真实的好奇、兴趣、热情和使命。


而你的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就像是拔河那条绳子的两端,一边用力太多了,另一边就自然被带过去了。


随着日积月累,慢慢地你将不再会留意到自己的好奇、兴趣、热情和使命,而只会全心全意投入到被外在动机所驱动的事情中。


但不要忘了,假如你的一生都只被外在动机所驱动,那么即使有一天你获得了财富自由,也会陷入精神的危机。


那时,你也许的确是获得了人世间众人所向往的一切,但不知为什么,你说不清获得的东西究竟有何意义,也搞不明白自己想要的人生,为什么在得到之后竟是一片荒漠。 


曾经的中国首富盛大总裁陈天桥曾回忆说: 


记得2000年,我决定引进《传奇》,测试的时候,玩到不可自拔。


有一天我突然跟我太太说,从昨天到今天玩了个通宵,让自己级别涨了两级,然后发现我砍出去这把刀,只是多加了一道白光而已。我记得这个刀法叫做半月刀法。 


我说,难道我们玩游戏追求的就是这么一道白光么?


当我认识到我在虚拟世界努力奋斗所获得的,不过就是美工在上面给你加的一道白光以后,我就把这个游戏给删掉了。 


在36岁生了一场病后,我突然意识到,人生的这场游戏,获得的名誉、地位、金钱,不过就是半月刀法上面的那道白光,我为我的名誉去争取、去辩解,为金钱去努力去奋斗,和玩这个游戏有什么区别?


所以36岁以后,我就离开了CEO的位置,离开了给我荣誉的环境,出售了给我带来财富的公司,我希望去寻找这道白光背后的东西。

陈天桥的故事说的是什么? 

说的正是“外在动机”到“内在动机”的回归

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被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是什么样的? 

在之前的上海电影节上,我去看了世界闻名的动物学家、动物保护者珍·古道尔的纪录片。 

她从小就痴迷于动物,为了攒够去非洲观察动物的钱,她去当女招待和女秘书,等攒足了钱后就只身前往非洲。


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在原始森林中度过了三十八年的人生,后来还因此与相爱的男人分开了。


她奔走于世界各地,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的环境;建立了致力于野生动物研究、教育和保护的珍古道尔研究会,向全世界推进动物的研究工作。 


她的巨大贡献以及《国家地理》为她拍摄的几部精彩电影使她名扬四海。


她为成人写过六本书,包括那本著名的《在人类的阴影下》,她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简的旅程》。 


后来,她获得了联合国颁发的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的英帝国司令的头衔,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极富盛誉的KYOTO奖以及国家地理学会的胡博奖。

也许,在很长一段人生中,这类被“内在动机”所驱动的人都算不上富有,但却是绝对的富足——心灵的富足

他们追随着自己的好奇、热情、天赋和使命感,于是就获得了人世间最为宝贵的东西——即过程所带来的巨大愉悦与满足,而不仅仅是那个最终的外在结果。

最后,往往也会有丰厚的结果在等待着他们,给予他们甜美的报偿。 

这就是“内核青年”的第一个特点:更多地被自己的内在动机所驱动。

说到这一点时,可能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的撇撇嘴——“我连小康还没满足,还谈什么内在动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这一说法倒也没错。

但是,我在这里仍然要说的是:你的确有追求物质富足的权利,也有去让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义务;但是,你始终不该忘记自己的内在动机是多么的宝贵。

如果二者皆得当然最好,如果不能,则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而最为关键的是:当你在被外在动机驱动时,千万别忘了自己那些宝贵的内在动机,不要等到有一天想要找回它们时,却再也找不到了。

02

更愿意进行“自我比较”


从小时候起,父母和老师就喜欢拿你与其他小孩子比。


“你看某某的学习成绩多好啊,你再看看你。”

“我同事的女儿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为什么你只考了85分?” 

“人家小孩不但学习好,体育成绩也优秀,你怎么学也学不好,体育也这么差,连个800米都跑不下来?

于是,你在这种日复一日的比较中长大,并最终养成了“凡事都与别人比”的习惯——

不仅拿自己与同学比,还开始拿自己与同事、邻居或亲戚们比,而比较的范围则从小时候的考试成绩扩大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最终,工作、工资、职位、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成为了比较的对象。 

“我就算努力一辈子也比不过他在30岁时达到的成就。” 

“你看看我同学的老公,多有出息,我同学现在每天住着别墅,开着玛莎拉蒂。你再看看你,混成什么样了?

就这样,你让自己的整个一生,都陷入在了一个“与别人不断比较”的游戏中。

在这个游戏里,没有赢家,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比你更年轻、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才华、比你更富有的人。

同时,也正是因为这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赢的游戏,所以,如果你的关注点总在这里,那么痛苦、失落、烦恼、纠结就是再所难免。

除了“与别人的不断比较”外,还有一种比较也很伤人,那就是总将“实际的我”与“应该的我”做出比较

什么是“应该的我”?

所谓“应该”,代表的往往是外界主流价值观的意见。

比如:你周围的人都在催你快点结婚,但你很想找到一个真正相爱的人。

于是,这里就产生了两个人——“应该的”与“实际的”,前者代表着“应该的我”,后者代表着“实际的我”。

而当你在拿“应该的我”与“实际的我”做出比较时,内心的鸿沟就出现了。

你意识到,“实际的我”与“应该的我”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并很容易将这种差异归结到自己的问题或缺陷上,从此产生严重的不接纳与痛苦。

其实,你不知道的是,不论任何形式的比较,都会导致幻觉和痛苦,而且愈陷愈深、难以自拔。


如果说,比较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是你生而为人的一种本能,那你可以只做一种比较——那就是与自己比。

而这种比较,比的也不是财富和地位的提高,而是自我内在的成长。

这就是我说的“内核青年”的第二个特点:更愿意进行“内在比较”。 

要想具备这个特点,你该如何做呢?

从前的你可能是这样的:

“别人都比我瘦,我又胖又丑。
“别人都比我知识丰富,我真是太蠢了。
“她比我聪明太多,我觉得这辈子都要一事无成了。

而如果想成为内核青年,你的思维模式就要转变成这样的:


“经过运动,我比上周瘦了一斤。”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比两年前的自己更有智慧了。” 
“经过这次的挫折,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一个坏习惯并决心改变它。”

写到这里,相信聪明的你已经发现,要想做到以“自我比较”为核心,就要将关注点聚焦在自我成长之上,而不是聚焦于跟其他人的比较以及与主流价值观的匹配上。

所以,无论是对工作,还是对生活,“内核青年”都是在以“自我成长为尺度”去衡量自己,而不是以“别人为尺度”来衡量自己。

而当你拥有了与自我比较的心态后,你就会把他人的成就当做灵感的源泉、成功的楷模,为自己的成功寻找宝贵的信息。

而不是作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从而陷入在痛苦中,却没有任何真实的成长。

03

更多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与评价


世上的人,如按做选择与决策方式的不同,可被粗略分成两种:


1、外在参考型 


这类人是怎样做出选择与决定的? 


他们做选择与决定的主要参考是一些重要的外部人物,以及外界的主流价值观。 


所以,当他们面临决策与选择时就是这样的: 

家人希望我成为一名公务员,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但我还是决定成为一名公务员 。


朋友们都已嫁人了,她们说哪有什么真爱,看到条件不错的就赶紧出手,所以我决定嫁给爸妈推荐的这个男人 。


老板说我能力不行,所以我肯定是能力不行,无可救药了。


“外在参考型”的人在现实中非常常见。 

有的咨询者在跟我讲述他所面临的情况时,就会用到特别多这样的语言:“他们说”、“他们希望我”、“我应该”、“我不得不”,这些常用语的背后隐藏的正是“外在参考”的倾向。

相反,他们很少用到“我想要”、“我渴望”这样的词语。 

因此,这种特质的人会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不假思索的内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

别人说他差,他就觉得自己差;别人说他笨,他就觉得自己笨。 

所以,他们在做事时,首先考虑的,并不是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自己的思考与推理,而是别人怎么看、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做。

而他们做事的动力,也常常是为了博取别人的认可与肯定。 

相反,如果一个人是以内在为参考的,他又会怎样做选择和决定呢?


2、内在参考型 

一个“内在参考型”的人,会依据自己内心的声音以及头脑的独立思考来作出决定,所以就会是这样的: 

虽然家人都希望我成为一名公务员,但因我不喜欢,于是选择了现在的工作。

朋友们都已嫁人,她们说哪有什么真爱,看到条件不错的就赶紧出手,但我还是坚定的等待着灵魂知己的出现。

老板说我能力不行,可我知道自己的天赋才干,我相信我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它们发挥出来,越做越好。



之前,很多热心观众以自己的审美来看巩俐,说巩俐不会化妆,纷纷表示要戛纳红毯上的巩俐换个口红颜色,从裸色变成大红唇。 


然而,巩俐是怎样说的呢? 


她说: 

我不愿意随波逐流,其他人都大红嘴唇我就得大红嘴唇。

我很感谢他们的建议,对于我来说我有自己的风格。

在最重要的场合,我还是要展现我自己。

这就是“外在参考型”与“内在参考型”这两类人的巨大差别。

前者做选择的依据是“自己之外的一切”,后者做选择的依据则来自于自己,包括自己的“心”与“脑”。 

那么,如果想要成为一名这样的“内核青年”,你该怎样做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内在参考为主并不意味着不去听取别人的意见。

它说的是在做决定时,更多地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或自己头脑的独立判断,同时又能开放的听取其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显然,这是一个长期的修炼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有人从出生到老去都是内在参考型,有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意见中,还有不少人会在二者之间来回变换。


而想要成为一个以内在参考为主的人的关键就是:去觉知。


觉知自己每一次决定的来源是来自于内在还是外在,然后再逐渐调整,一点点的调向以内在参考为主的状态。

04

最后的话 


事实上,不论你想成为的是斜杠青年、佛系青年,还是一名超级专业人士,你都应该首先成为一名“内核青年”。

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出更忠于内心的抉择,也才能过上更加富足与幸福的人生。 


我也正走在这条修行之路上,这篇文章既是写给你的,也是写给我自己的。


与君共勉。





关注我们

BEST管理学院二维码.jpg

最具价值管理学习平台

企业培训  股权密码  前沿资讯


提出您的需求或疑问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之内回复

客服专线:180-3303-9821

腾讯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加入BEST
合作机构
帮助中心
会员权益
隐私保护
法律说明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BEST学院
微信公众号
集势全球
开课城市: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苏州 成都 杭州 青岛 天津 厦门 长沙 武汉 南京 贵阳 洛阳 郑州 

© 2025 BEST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169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