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学长,研究生毕业去了一所省重点大学当辅导员,她老婆也负责学生工作。
他和我分享了一个数据,他统计大学毕业生的去向,发现很多学生没有去读研,也没有选择工作,只是无所事事地闲着,并且这群人不在少数。
有一天,他在学校办公室接到了一个家长的电话:“老师,非应届生可以参加你们学校的招聘会吗?”
他回答:“可以的。”那个家长继续问:“不是你们学校的学生可以吗?”他说:“这个当然可以,没有限制的。”
结果,他还没有挂电话,这个家长就开始骂自己的孩子:“你不是说不行吗?人家老师都说可以了。”
原来,这个学生毕业后,在家闲了2年,家长特别着急。
这样的情况让学长特别担心,他还和我分享了大学同位的故事。学长的同位Lily,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特别优秀,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西安某名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导师建议她留在西安(这个学长高我6届,那时很多高校缺人才)。
可是,家里人觉得离家太远,还是回家比较好,结果Lily回到她家那个城市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她开始参加各种考试,公务员、教师考试,考了3年才考上一所当地的职业学院。
考上后,她去找学长,特别开心,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但工作几年后,高铁也通了,回头再看,这个选择不一定是对的。多年后同学聚会,她突然说了一句话:“原来人生不止一种可能。”
她们专业是我们学校比较厉害的学科,哪怕没有考上事业编,去辅导机构代课也能成为骨干老师,一个月月入过万没有问题。而Lily备考的3年,心理压力特别大,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
最后,她考上了,看似很励志,其实并没有。不工作坚持多年考试的人,考不上的很多。现在,Lily也有小孩了,她和学长说不想让孩子走她这样的路,想让孩子开阔眼界,过不一样的人生。
在我们学校,有很多外地的学生觉得学习氛围好,来周边租房子,备战研究生,有很多已经是三战、四战了,好像考不上研究生,人生就没有其他可能性了。
在家庭里,在学校里,在社会上,我们能学到很多做事情的方式方法,踏踏实实,努力肯干,也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但要活出不一样的自我,一定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才可以看得更远。
01
要坚信人生不止一种可能
我接触过很多人,对于未来有一种过度焦虑,甚至会特别看重某件事情。我听说有些大学生为了抢某一个奖学金名额,互相去辅导员那里举报,整个宿舍的人关系紧张,比宫斗剧都严重。
可是这个奖学金对于你的一生来讲,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没有必要做过度的猜忌,甚至背后耍一些手段。大家都不是傻子,一旦人品定型,失去的机会更多。
8月份,我和朋友一起去肯尼亚,佳佳姐带着女儿,我问她:“悦悦的暑假作业做完了吗?”
佳佳姐说:“没有做完,暑假作业相对于她的一生来讲没有那么重要。”她并不是不重视孩子学习,只是不是过多地看重。
人生的选择也是,很多人过度焦虑,没有找到大家以为的好工作,好像人生陷入灰暗,没有什么可能性了。
要坚信,你的人生不止有一种可能。定最好的目标,做最坏的准备。
如果仅仅只有这一句话,是心灵鸡汤,但信念还是要有的。那么,什么样的人会有这样的信念呢?见识过更多可能性的人。
大家多少都会有从众心理,容易被迷惑,以为人生就那么一种可能,所以要拨开云雾,看看你不知道的那个世界。
我大堂哥,一直是学生干部,按照一般的路径,就是要考公务员了。可他选择去北京做了销售,住地下室二层,后来开培训公司,一年讲课150天左右,全世界走,积极向上,不断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在我读大一时,他就和我讲:“在这个时代,你不要再有什么铁饭碗的概念,不存在。”
后来,我考研不顺利去做销售,家里人从来没有觉得这份工作不好,当然也劝我考教师,觉得更稳定,但看我做这份工作,每个月有钱赚,就不说什么了。
在进入社会时,我们不能逃避现实,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更不能为了过度的安全感,放弃很多机会,这样人生的路只会越走越窄。
所以,当你在选择工作或者有执念时,觉得做不了某件事情,人生就没希望时,一定要告诉自己人生有更多可能,抬头看看身边那些活出不一样人生的人。
02
刻意练习成为一个高手
什么样的人会有更多可能性?
我认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掌握做事的底层逻辑的人。这样的人学习迁移能力很强,很快适应环境,进步很快。
如何成为这样的人?通过刻意练习。
我们公司很小,核心成员只有6个,每一个人都对待工作很认真,但是Anne,工作态度和执行力都没有问题,而且做事情责任心很强,但是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到位,导致团队效率很低。
后来,我发现了她的问题,与态度无关,而是做事情没有正确的方法,不怎么会分析一件事情。
我简单说两件小事,有一次我和天一在济南做签售,安排了4家记者采访,有一个记者因事不来了,其实对我们没有多大影响。
Anne负责这件事情,只需要给天一说:“原定的4家媒体采访,有1个记者因事来不了了,目前是3个记者进行采访。”
而她解释了一大段,这个记者是谁,叫什么名字,具体什么事情没有来。天一的理解是,她特意说这么一件事情,是不是这个人对我很重要,需要特意强调,而我并不认识。本来一件简单说一句的事情,用了很长时间沟通,而当时时间很紧张了。
然后,媒体让提供照片,她选出来2-3张给人家就可以了,结果她把我们的照片链接发了过去(里面有近200张照片发给人家),让对方去挑选。
其实,她付出的时间并不比团队的任何人少,基本素质也不差,为什么自己那么累,还没有成绩呢?
我发现她对事情没有预判,遇到一件事情后,不知道如何沟通,经常莫名其妙发我一句话,我都不知道她要干什么,再一句句问她,她才想起还没有问别人,再去问别人。一件一分钟可以搞定的事情,她和我都要付出半个小时。
看到这种情况,我还挺心疼的,一定要努力有收获,不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就像青年作家李尚龙所说:“别让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野心,又辜负了自己所受的苦难。”
那么,Anne这样的情况能改变吗?当然可以,通过什么?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概念是由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来的,这个法则的核心观点是:不论你在什么行业或领域,专家级水平都是可以逐渐训练出来的。
通俗讲,什么是刻意练习?为了提高能力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
高手在练习的时候练什么?“套路。”做事情都有一定的方法的。
我就交给天一一个任务,好好教Anne,就是让她脑子里有做事情的系统化流程,拿到一个问题,知道如何分析,如何去做,如何抓重点。
高手和一般人的区别是什么呢?无论什么行业,业余的人一定干不过职业的人。
有一个一万小时理论,Anne如果按照她原来做事的方法重复1万个小时,对能力没什么改变,要想提高能力,需要正确的方法,刻意练习,改变认知。
如果这个方法,大家也想掌握,我推荐一本书万维钢老师的《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这本书真的有用,而且对大多数人都有用,具有可操作性的。
刻意练习有4个关键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
万维钢老师说:“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甚至是一种修炼。”只在学习区练习,这很难,但一旦做到,进步的速度是超出你想象的。
2、掌握套路
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反馈是很重要的,就像写作,你写完,让别人修改一遍,比你自己看很多遍都有效果。
一定要有反馈,这会很有帮助。培养人才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徒制,也说的是这个道理。
4、练习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并不好玩,甚至有点枯燥,并且只有你跨出舒适区之后才会奏效。做事专业的捷径就是刻意练习。
03
积极主动去改变
Anne做事有很多问题,但她有一点挺好,有决心去做好,一直在进步,虽然让我们很抓狂,甚至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在改变的路上,除了刻意练习,一定要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改变,没有人有义务成为你的老师,要主动去抓机会。
就像我和苏末做写作课,整个课程体系,我们全部用的心理学上刻意练习这一套系统的方法,比如她讲课,会讲基础,如何选题,列提纲等,都是为了针对性的训练,打好基础。我们让学员交作业,专业老师修改,也是及时反馈,包括投稿渠道的开放。
但我们只提供了一点方法,真正获益的是那些积极主动的人,所以,有机会遇到能够让自己成长的机会,一定要主动起来。
你会发现,真正的路上,竞争对手很少,那些看起来一起竞争的人,还没开始,就已经自我淘汰了。
人生不止一种可能,不要自我设限。
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尽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要说自己做不到。
杨小米:《行动变现》一书作者,天秤座,心理学科班出身,定居在上海的山东人,3年从普通职员到市场总监,并创业,分享职场经验和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