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一生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
查理·芒格说:“在商界拥有一条非常有用的古老法则,它有两步。第一步,找到一个简单的、基本的道理;第二步,非常严格地按照这个道理行事。”
乔西·考夫曼说:“无论你学习什么科目,其中最美妙的事是,你不用知道所有的知识点,仅仅需要知道一点浓缩的核心原理即可。而一旦建立其核心原理的框架,学习知识甚至进一步拓展便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真正成功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质:能够找到事物的底层逻辑,并能迁移运用它。这种能力就是一种本质思考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剥开现象看本质,看到千万现象背后的底层运作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迁移和复制,可以让你找到更本质的解决方案。所以,找到这个底层逻辑后,就可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升学习、工作效率。
画音创始人Genie毕业后一直跟着张小龙,是微信初创的核心产品团队成员之一,其深度参与的漂流瓶、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对微信早期的推广和拉新有巨大贡献。从张小龙身上,Genie学到了很多。一位投资人告诉猎云网,她90%地继承了张小龙的处事风格与方法论。在Genie自己看来,她在张小龙那里学到了受益终身的东西,“小龙教会我,永远去思考问题的本质,从本质寻找正确答案”。
如何才能习得本质思考能力呢?我们知道在逻辑思考里有两种常用的方式,归纳和演绎。归纳是从众多现象里归纳出抽象的一般的规律;演绎是从大前提、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
基于归纳法我们可以有4种刻意练习的本质思考方式,分别是提炼、抽象、关联和同构迁移;演绎法也有4种可以练习的方式,分别是深挖、放大、简一和质疑。
1、提炼:试着用一句话概括你的观点,结论先行
结论先行是《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中关于写作的重要原则,其目的就是让受众快速了解你的观点或诉求。这其实也是一种用户思维,你的结论和意图如果不能抓住读者,那他就在内心拒绝你的沟通。结论先行要求我们在想表达错综复杂的信息时,或者思考问题时要用一句话来精准提炼观点,而不是将零散的信息毫无结构地呈现给对方,由对方自己来判断。
比如,如果你向领导汇报工作时,这么说:
领导,我们原材料价格越来越贵了,现在营销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员工在抱怨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忙但利润却在下降,我看到竞争对手在涨价……
作为领导来说,他不知道你说这段话想要表达的观点或建议是什么,你就变成了一个信息传播者。领导想要的是一个可以解决问题的人,所以你可以观点显明的说:领导,我认为我们的产品应该涨价,理由是……
结论先行在日常工作中常用的两种方式是,1、论证(总结)型:先说你的观点,再分拆说明你的理由;2、计划型:先说你的总体计划,再分拆说明细化的步骤。
2、抽象:试着用更抽象的模式来总结规律,萃取方法
经过抽象后,你会发现其实做成功事情的规律可能并不需要掌握那么多。比如,我的朋友是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他要采购一门领导力课程,他找到对方的销售人员,问对方这门课程的价格是多少?对方并没有直接告知他价格。而是询问采购这个课程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后会给企业带来那么帮助,目前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等。在该沟通过程中,他再也没有关心过对方的报价问题,而是一直在和对方沟通企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最后成交时价格对他来说并不是那么在乎了,因为他更关注的是解决问题。
后来他经过抽象后思考后,发现任何交易都是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上来就谈价格,双方反而忽视了价值部分,而如果购买方对产品价值更认可和关注的话,就会提升支付意愿。
他后期在领导汇报培训预算时,也都是谈目前公司中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案,这个问题解决后给组织带来的收益,由于认识到该项目给组织带来的收益,领导对于预算反而就更宽容些。在以往工作中,他和领导沟通预算,上来就是谈冷冰冰的数字,变成了一次谈判而非共同解决问题。
3、关联:看到不同事物之间共同的模式
很多事物之间是有共同的模式的。有些人做业务是一把好手转型做人力资源照样是专家;有的人做战略是专家,负责业务后照样带领团队夺得销冠。
其实他们是发现了事物表面下面的共同模式,很多东西是相通的。比如,你想想看一个营销海报和写一份培训通知有什么相通之处?营销海报的底层是激发你购买物品的欲望,那培训通知呢?是激发你去参加这个培训的欲望,底层都是激发动机,所以是相通的,你擅长做营销,如果转到职能部门,你可能也擅长去说服他人支持部门工作。
再比如,你向领导汇报工作和做销售有什么相通之处?向领导汇报工作是赢得领导的支持和认可,为你下一步的行动提供支持(买单),销售呢?就是让客户为你的产品买单。说的直白点,都是一次交易过程,就是让对方买单,只是有的是用现金,有的是用语言上的支持,有的是注意力。底层都是一样的,所以有时候你要把你的领导当成你的客户。
4、同构迁移:将同种结构的方法试着迁移到另外一种场景
在知乎上有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回答女孩子“你喜欢我什么?”这样的问题。有一个点赞量很大的回答吸引了很多的注意力:
那天在操场上第一次遇到你,你当时正在和闺蜜散步,忽然你回头看到我,笑了一下,那一刻我恍惚看到天使,那一刻,我对自己说,这是我要用一辈子去爱去疼的女人。
很多人会说,这个有什么稀奇的,哄女孩子开心嘛。如果你只是笑一笑说这个不适用于我的女朋友,你就失去了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
前面提到,我们不能看事物表面,你要看起底层逻辑。想想看,我们工作或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和这个场景是一样的结构?其实任何需要肯定别人、称赞别人,感恩他人的场景结构都是一样的,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那我们就要对上面这个案例萃取一下了,你会发现这个表达的结构是:一个具体化的场景+内心感受+未来的期许(承诺)。
想想看,如果你要称赞你的孩子,能否用这个结构?当然可以。如果你要称赞你的下属呢?当然可以。比如:
小王,那天晚上快12点了我收到了你一封长长的邮件,罗列了咱们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了竞争对手的一些应对措施,提出了你对咱们公司应对疫情的3条非常有效的方案,我已经转发给高管们,那天晚上是我疫情以来最为安心最为温暖的一天,因为我们公司有你这么敬业的愿意与公司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员工。我真希望你的建议早日实现,也希望你能够持续地创造佳绩,早日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所以,同构迁移,是看到不同问题背后相同的结构,将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迁移。
5、深挖:试着挖掘问题的本质,多问WHY,而不是上来问what、how
如果你是HRD(人力资源总监),CEO给你发了微信,让你安排一次“执行力”的培训,你马上微信给以前合作很好的培训机构,让他们找讲执行力的培训师,这就是不具备底层思维能力的表现。你应研究的是“老板为什么要我们组织这次培训?除了培训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解决老板的问题?”。
看到一个问题时不要试图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线性思维。将“是什么、如何做”的问题改为“为什么?”,前面介绍过问5个为什么的方法。当然,在正常语境中,如果你用强硬的语气问对方“为什么”的话,他感觉你在挑战他,不够友好。我们可以试着用探询的、舒缓的、好奇的语气语调来询问对方。
进一步,我们要学会自我提问,找到事务背后的本质、原因或者驱动力。
比如,客户对某个问题投诉,不是马上想到用过去的经验来应对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要思考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导致这个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制度问题、流程问题、还是技术问题?
海底捞如果发现杯子上有污渍,绝对不是仅仅停留在马上给客人换一个杯子。而是系统研究到底是哪些环节导致了杯子上有污渍,在根本上找到解决方案。
优秀的企业都会采取这样的解决方法,一次亚马逊客户小姑娘接到一个投诉,马上按了暂停键,将1本书下降。为什么呢?因为之前也接过几次投诉,都是同样的问题,说明这本书的这个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对于系统性的问题,亚马逊授权一线员工下架,倒逼解决这个问题。一个一线的小姑娘居然有权力把一个出货量在100万册以上的书下架,这是亚马逊的文化,在内部被叫做Andon Crod机制,很显然来自于日本精益生产的“按灯机制”。
所以遇到问题,要从根本上找到原因,用更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线性思考和解决问题。
6、放大:试着放到更大尺度思考问题
在投资界秉持“周期理论”,投资人擅长研究大的经济周期,从中找到机会。这就是放大尺度,而不拘泥于一时的信息做判断。孙正义做投资有一个时光机理论,也是放大尺度。该理论指充分地利用不同国家和行业发展中间的不平衡。先在发达的国家开展业务,然后等时机成熟后再杀入日本,之后再进军中国,最后进入印度等,仿佛坐上时空机,穿越过去和未来。你会发现他即放大了时间尺度,也放大了空间尺度。
在组织内部,这个方法同样适用,比如作为HRD,你在招聘时,对于两个候选人迟迟无法做出判断,当然你可以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交由用人部门决定,比如用打分表的方式。但是还有种方法就是放大尺度,比如你可以想随着公司的发展,未来3-5年公司需要的人才长成什么样子,再来判断哪个更像是那个样子。
再比如你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路径不够清晰,你也可以放大尺度,去思考过去自己在哪些事情上有心流的感觉,做什么事情更能让自己激情满满,也可以去想象未来自己想要的职业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再回到现在看要在哪些方向上努力。你甚至可以放大空间的选择范围,思考基于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哪些城市未来更适合自己发展。而不是把自己限制在当下当地。
7、简一:如果所有的要素只要一个,会是哪一个?
这是一种极致的思考方式,当你什么都想要,一团乱麻无所适从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倒逼自己深度思考。就是如果舍九取一,只要一个,只做一个的话,是什么。
比如,公司资源有限,有多个业务方向可供选择,一种做法是试几个方向,还有一种做法是舍九取一,只做一个,显然后者成功和失败的概率可能都高些,但如果经过简一的思考,你很可能选出那个All in资源提升成功概率的唯一选择。
再比如,你在做一件事情或者做一项选择时可能有很多想要实现的目标,造成选择的犹豫不决,尤其是在组织内部重大决策时,那就很容易贻误战机。如果从简一律来看,你可以问,我们最想要的是什么?我们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只有一个,是什么?
8、质疑:真的是这样吗?永远是这样吗?有没有例外?
质疑,是一种破界。不仅用于破他人还可以用于破自己。永远对底层的模式存疑,当然这个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对于世界的不可知性存一份敬畏,止于至善。我们得到的结论、观点、假设都有其适用边界,不能认为其适用于任何时候任何地点。
比如前面提到的结论先行,其适用于任何情境吗?想想看,你和你的另一半在沟通时也用这种方式“老婆,我们中午吃外卖吧,理由有三,…”“老公,我决定晚上去看电影,主要原因是……”,甚至在职场中,如果在一些非正式的沟通场合,你也用这种“结论先行”的方式,也可能让人感觉到你的无趣。
所以“结论先行”是问题本质吗?显然不是,其本质可能是“要以受众的思考逻辑来沟通”,在一些正式的职场沟通中,确实是“结论先行”更高效更能迎合对方的思考逻辑。但是,你想想看,谈恋爱时对方的思考逻辑是什么呢?应该不是这个人沟通是否高效,可能是对方是否有趣。哈哈,写不下去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真的是这样的吗?有没有例外?
本质思考能力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你要刻意练习。你希望自己拥有这项能力吗?你准备如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