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车大战”中滴滴曾经内忧外患
1.平台型公司获胜的关键在于,有更多的供给
对于滴滴来说,如何获取司机用户,是事业的起点。先拥有更多司机用户,才可以让C端乘客有更多的选择、更及时的需求响应。
万事开头难。2012年的时候,滴滴开始靠“地推“获取更多种子司机用户。程维给团队订了个小目标:2个月内安装1000个司机端。这个看似不宏伟的志向,在1个多月的执行中竟全无进展,当时走访100多家出租车公司,尽数吃了闭门羹。
业务员们开始受不了了,觉得这事不靠谱。然而,阿里铁军出身的程维对大家说:“再坚持一下,跑完全部189家,如果没有一家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就认了,放弃。”
结果后来,在北京昌平、只有200辆出租车的银山出租车公司,成为了第一家跟滴滴合作的公司。
当时程维亲自在司机例会上花15分钟介绍产品,100个在场司机,只有20个有智能手机,最后成功安装了8个司机端。
自此,程维拿着合同给其他出租车公司看,就这样撬开了第二家、第三家……到2012年9月9日上线的时候,滴滴终于安装了500个司机端。这500个司机也是最后燎原的星星之火。
后来,滴滴就一直把这种做法延续了下去。2年之后,它们在北京已经有8个服务点了,分布在北京西站、南站、南苑机场等等交通枢纽,拉一个“用滴滴省时省力更省油”的红色横幅,一天就能为五六百个司机解决滴滴安装的问题。
地推业务员早晨7点抵达这里开始工作,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中间几乎没有任何停歇。
2014年8月,滴滴专车上线,进军商务用车领域,到2015年第3季度,专车市场份额已达到83.2%,拥有超过500万的注册司机。只看专车的体量,也已是当时Uber的6倍左右。
初期“笨办法”的地推,为滴滴在后来与Uber等其它打车平台竞争时,奠定了供应端司机用户的基础,也成为C端用户需要的及时响应提供了坚定保障。
2.补贴大战紧咬,逼退美国网约车巨头Uber
面对Uber这个“外国和尚”,用程维的话说,滴滴“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运用了阻击战的战术”。一方面,滴滴把中国当做最重要的阻击战的战场,通过补贴大战,消耗优步的资源。
2015 年 3 月,Uber 宣布人民优步降价 30%,意味着此前已经比出租车低的价格进一步降低,而司机的收入和乘客的优惠,都是 Uber 自己来承担的。2015 年 11 月份,Uber又展开了新一轮的补贴活动。
滴滴也不示弱,向乘客派发 5 折优惠券,同时开展大规模融资,带起了一轮 “融资战”。
僵持不下中,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曾公开表示,Uber在中国由于激烈的价格战,每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虽然彼时在中国的估值已超过80亿美元,但由于竞争激烈,Uber在中国市场仍未实现盈利。
无法速战速决的拉锯战中,Uber开始面对资本压力;另一方面,滴滴在全球布局,“几乎投资了Uber在全球的所有对手”。
比如北美的Lyft、印度的Ola、东南亚的Grab、中东的Careem、欧洲的Taxify。滴滴会和这些公司每年进行一次交流,“表示盟军的立场,每个平台守住一块战场,相互协调。”
通过各方资本运作,最后竞争的结果是,Uber决定放弃中国市场,Uber中国并入到滴滴,换取了滴滴的一部分股份。
自此,滴滴在国内打车行业,一家独大,规模效应终成。
很多人还记得美团创立最初和无数其他团购网站“拼刺刀”的历史。那种红海一片的惨烈状态,被称之为“千团大战”。
从2010年成立到2011年年末,王兴带领的美团凭借对公司发展节奏的良好把握,在团购最疯狂的年代存活了下来,但美团的生存状态却依然前途未卜。
打仗就要打财力,当时的美团融资和很多竞争对手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2010年年底,在2011年7月拿到了5000万美元的B轮;但到2011年4月,拉手网三轮融资一共是1.6亿美元;2011年4月,大众点评网C轮融资1亿美元。
而在王兴眼里更大的问题就是,整个高层管理团队没有一个人懂如何管理地面的销售团队。跟滴滴早期的命题一样:平台型公司获胜的关键在于,有更多的供给,而供给资源的获取只能依靠地推,别无他法。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王兴花了五个月的时间,6下江南,说服了阿里巴巴B2B业务的销售副总裁干嘉伟出任美团COO,管理销售团队。
干嘉伟在2011年11月加入美团,他一到任,就进行了策略、团队、结构上大刀阔斧的开面改革:
1.“农村包围城市”:不正面强攻,而是“敌退我进”
当时所有团购网站,不管主动被动,都要面临一个选择:在哪座城市开团购业务?开多少个城市合适?而每开一个城市就意味着要砸一个城市开拓的钱。
在2011年年底的时候,大众点评、糯米、嘀嗒团和满座,这几家开了25到30个城市;拉手、窝窝团、24券、团宝网大概开了150-300个城市,团宝网当时对外公开的是324个城市。而美团是94个城市,既不是最少的,也不是最多的。
美团当时算了笔帐:团购这个生意的商业形态是什么?用户行为是怎样的?开一个城市的运营成本大概是多少……这些问题决定了整个扩张策略的上限。
于是,他们把开城市的策略想象成了一个坐标系,横轴是每个具体的城市,纵轴是这个城市的体量,也就是业务量有多少。
只要控制好运营成本,大的城市大成本开,小的城市低成本开,整个中国当时有300个左右的城市开团购业务是问题不大的。
但是美团的策略是“不做拓荒者”。
因为角逐后,注定要有人输掉退场,很多企业可能开不到300个城市就资金链断裂了、倒闭了。
另外一些落后的,也会控制成本投入,注定会出现“关城市”的现象。而这个时候竞争对手在市场上对O2O的教育已经做完,美团此时进驻,将是最低成本的接盘。
此时需要做一个判断:竞争对手会大概率把哪些城市的团购业务关掉?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把头部城市关掉,一种是把尾部城市关掉。美团当时的判断是竞争对手会把尾部城市先关掉。后来的市场发展证实,美团预测对了。
于是美团开始从尾部城市开始大军进驻,正好收割,完美践行了“敌退我进、敌疲我扰”的战略方针。最终借助时间差,以更小的成本,取得了全局的终极胜利。
2.调整团队组织架构、设立销售管理制度
仿照阿里,干嘉伟设立了大区制,分为八个大区,以及大区经理——区域经理——城市经理的汇报结构。这解决了销售团队管理效率的问题,让上面的命令和下面的反馈都能畅通无阻。
有了大区制这个架构之后,干嘉伟又设计了销售管理制度,得以让整个团队在这个架构里更好地发挥。
自此,整个销售团队就走上了正轨。
弄完这两件事以后,2012年春节也要到了。春节是一个坎儿,商家要清账,员工们要拿工资奖金回去过年,大家都有点懈怠,工作积极性不高。
结果干嘉伟提出,越是别人打盹的时候越要打起精神。于是美团制定了激励措施,销售要是干得好,春节之后公司有奖励,可以报销探亲往返机票。
于是大家都非常努力地拜访客户、签约客户。就那么一小段时间,美团的份额就从11%左右上升到了14%。市场上升3个点。
3.战略上“增加供给”;战术上,把单子的销售期限尽可能延长
在入主美团三个月之后,干嘉伟通过分析梳理,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春节那段期间美团业绩好,其实主要是因为卖的东西多了,有更多的团购单子供消费者选择。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供给增加了,销售额就上来了。
团购本质上和商品零售没有区别。消费者要的都是“多快好省”,如果平台上没有足够的服务品类供选择,消费者是不会来的,业绩自然上不去。
于是,干嘉伟和王兴决定改变整个模式:首先是放弃一天一单或者几单的模式,改为:“B端狂拜访增加供给、C端狂上单增加产出”,给消费者一种不论什么时候来都能买到好东西的感觉。
这两个举措一推出,美团从3月份开始的SKU(最小的存货单元)就爆发性增长,交易额也爆发性增长。
到了2012年年底, 仅仅一年时间,美团的市场份额就从10%提高到了30%, 彻底奠定了后来在团购和O2O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2013年,赴美留学的梁建章回归携程后,一改温文尔雅的形象,开始大举进攻旅游业同行,还放话:要发力景点门票,灭掉同程。
从这以后,一直盈利状况良好的同程每个月的净利润额开始急剧下降,CEO吴志祥第一次感到危机来临。
到2013年12月,同程亏损了大约1000万元,看着携程又是发动媒体战,又是大肆挖角同程员工,让同程人感到“有点傻、有点懵”。
1.及时调整战略,抢到移动互联网最后一张门票
痛定思痛的同程,从2013年12月开始,写公开信、开发布会回击竞争对手携程和途牛,并调整战略,去争夺移动互联网的“门票”。
由于其业务和团队坚韧、财务数据良好,同程陆续获得了腾讯、前竞争对手携程、万达等投资方90亿元投资。
为了让新战略落地,同程强迫自己进行全面改革,将原来占主导的销售文化调整为产品文化。将员工送去腾讯体验,腾讯的产品经理也前往同程做相关培训。
这个决策的过程比较艰难,但由于阿里中供血脉执行力的存在,同程的调整速度相当快。同程迅速完成了销售向产品的氛围切换,也组建了一支优秀的产品经理团队。
在2014年下半年,同程App的用户量和下载量从此前的大约业内第15名跃升到了第3名,出境游业务的体量也翻了三、四倍。这意味着,同程拿到了最后一张移动互联网的“门票”。
2.重回赚钱的轨道、释放回归商业本质的信号
随着移动互联网用户红利的见顶,继续烧钱便意味着资金效率的降低。2017年,吴志祥把集团的目标之一定为“挣一块钱”。
这个清晰可见的目标,迅速聚焦了团队的方向、增强了凝聚力。马云在创业早期就曾使用这一方法,吴志祥承认自己在模仿马云。
2017年年末,同程旅游交出了优异的成绩单,整个集团总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服务人次超过5亿。
旗下两大板块同程控股和同程网络,其中同程网络的净利润接近5亿元,并于2018年和艺龙旅行网合并为新公司“同程艺龙”;同程控股旗下的同程旅行社集团等板块也完成全年目标,并在2018年取得盈利。
经过3年玩命发力,同程网在当年终成为门票和周边游预订市场的第一名,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
盘点这三家公司的自救经历,我想起了阿里巴巴的前总裁关明生的一句话:“面向商家也就是B端的广告是没用的,商家端的广告投放再多,也不如有执行力的线下队伍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