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为了更清晰、更坚定地迈向2019,我们围绕当前企业面临的人才发展困惑,邀请了一批“学习青年”,对大家最困惑的4个问题进行深度辨析,以期更有信心地面对前行路上的更多阻碍。
业务部门对培训的支持
培训价值体现
如何缩短培养周期
获得老板认同
本文是2018年12月推送的第32篇干货,计5830字,阅读时间12分钟。
2018年,《培训》杂志走入了数十家企业,收集了他们遇到的N个问题和困惑, 我们从中精选了4个关注度最高的,邀请了一批“学习青年”一起讨论。
这些“惑”,或许能在智慧共创中得以解决,或许仍长期存在,所以,我们的探讨未完待续……2019,让我们继续携手,在变幻莫测的商业环境中助力组织制胜未来。
研讨平台:
《培训》杂志通讯官社群
学习青年:
陈锐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人事(干部)部人力资源规划业务主任
季承 中国银联支付学院综合教研室高级主管
李琳 前海管理学院院长
孟伟 博世(中国)培训中心学习发展经理
郑佳 丁香大学执行校长
谈一个真实发生的事例吧。最近我们在做一个内部项目——营销精英训练营。之所以有这个训练营,是因为公司在盘点业务后,认为整体营销能力薄弱。对于培训部门而言,则认为该领域存在培训需求。在与业务部门老大沟通训练营方案时,他并不认可这一点。他认为训练营并非关键,当务之急是要构建一整套营销人才培养体系,让营销人才层出不穷地涌现。
其实,培训部门之所以认为存在营销力培训需求,是因为我们经过了详细的调研,发现营销队伍中的大部分员工是从非营销岗位转岗而来,他们多数仅拥有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背景,但在营销岗位上并未得到系统训练,更多的是靠自己的摸爬滚打,积累经验。营销人员对系统性营销知识的把握和基本功不够,就会影响其业务的表现。如果不先解决这个问题,即便构建了完善的营销人才培养体系,选出了优秀的人才,今天营销业务所面对的难题依然会存在。
我们指出这点以后,这位业务老大也有所触动。因为他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也发现,营销队伍里很多人是“野蛮生长”起来的,对营销的许多概念理解也不够,而且他也认为这是公司营销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最终,对方同意实施该训练营。在后续培训方案的讨论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当然,我们也开始着手营销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工作,最后的方案也获得了对方的认可。
所以,如果你需要业务部门对培训工作更支持,最重要的就是深入业务去调研,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帮助业务找到容易忽视的问题,然后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要解决此痛点,还有一大关键——明白HR在业务中的价值是什么,能帮助业务发现什么、解决什么。业务部门的思维习惯,是单纯从业务的视角去看业务,不太去想“人”的问题。在这一点上,HR与业务部门可互为补充,对于业务问题的解决也将更加行之有效。
我们是一家“互联网+医疗”的公司。众所周知,互联网公司节奏快,对敏捷的要求非常高,迭代是我们的主要特征。如何更好地支撑快速发展的业务,作为COE(Center of Expertise or Center of Excellence,专家中心),要做的工作非常多。
我们所理解的伙伴关系,并非仅仅从业务角度为其输出和输入解决方案,更关键的是,你是否能够站在业务部门负责人的角度,与他一起“看见”问题。这种“共同看见”的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的BP通常会把自己形容为VP的伙伴,也就是说,要有与VP对话的能力,才能支撑整个业务。否则,BP所提出的业务支撑方案就会欠缺高度。所以,如果业务部门认为,你还“不够格”做他的伙伴,或许BP也应反思,是否需要提升自己的高度和专业性。
和业务部门不太一样,培训部门更多会站在知识或者学习的视角看待问题,而业务部门则一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归。所以,如果要将培训项目做得更有价值,就不能急,急着宣传推广,不能让他们觉得企业大学或者COE成天“搞事情”。可以先精心策划几个“一炮而红”的项目,让业务部门看到BP部门拥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
概括起来就三点,首先是切换视角,从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其次是想办法提升自己的高度;最后通过一些关键性的项目吸引业务部门的兴趣,进而吸引对方主动“求合作”。
吸引对方“求合作”的前提,是别人欢迎你、乐意接受你的帮助。我记得几年前,很多咨询公司推崇“从培训到绩效改进”“从培训专家到绩效改进专家”,大家都觉得理念很好。但实际上这方面的实践和落地一直存在一定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略了职场中的关系处理。
在这种关系处理中,最关键的点,并不是我们认为自己如何,而是让别人知道你是谁,你能帮他做什么。所以,专业自是其一,前提是得到客户的认可,这就需要良好的沟通力和人际关系。这样,当别人接受你的时候,也会更认同你的观点,并且支持你的工作开展。
试问,如果培训人常常以“专家”自居,又是否摆正了自身角色,把自己当做是别人的伙伴?
所以,建立伙伴关系首先需要建立信任关系,才能最终实现所谓的结果。“先做人,才能做成事”,这是职场最重要的生存法则之一。
从这个角度看,或许这是个沟通问题,而非专业问题。犹记得,很多年前在读《首席学习官》的时候,书中谈到CLO的首要核心能力是沟通力。现代职场越来越注重个人及其团队工作在组织内的营销,要想加强自身沟通能力,提升团队工作的营销水平很关键。很多做培训的老师,专业水准非常高,但工作总是得不到认可,究其原因还是职场沟通出现了问题。
我最看重的是绩效支持,个人认为提升绩效才是企业学习的本质。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发现学员工作中真正的需求点,适时帮助他们解决知识、技能或态度方面的问题。虽然培训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对绩效的支持或许是其中最关键的。
推荐培训人学一学“培训价值证据链”。作为培训从业者,咱们也要从业务端分析,哪些业务痛点是员工的知识、技能问题造成的。提升这部分绩效,能在很大程度上促动业务成长。
不要自以为是,不要把你在做的、能做的当成你应该做的。需求可以分为组织层面、团队层面、个人层面的,不同阶段的组织,团队和员工群体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没有千篇一律的需求,需求都是个性化的。不同公司的企业大学或者培训部门的工作重点都会有所不同,所以需要不断去调研、挖掘、分析、寻找……
现在更普遍的做法是“聚焦”。因为组织希望培训能解决问题,员工希望培训有用,所以企业大学或培训部门在做部门定位、设计学习项目、分配资源时,如果找不到具体的问题(这就要求你对行业或者公司业务非常熟悉),帮助员工提升效能总没有错。
企业大学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是鲜少能有企业大学在所有方面都做得很好。当然,中国大多数企业大学本身就是培训部门的升级,培训人的角色更倾向于专业人士,而非管理者。两者的区别即是否围绕着解决问题展开工作,前者注重结果,后者注重方式。我个人倾向于结果是最重要的,过程与方法有效就可以了,不用太刻意。
同时,再次分享《首席学习官》一书。书中提到,首席学习官最重要的一项技能,是要能够区分组织问题是否为培训可以解决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了培训的价值——为组织解决问题。
从一点便能看出丁香大学对于自身价值的定位——我们在做培训的时候,很少做训后的满意度调研,而更看重CEO、客户方的评价,这部分人的声音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通过他们的反馈,了解他们想解决的问题,去判定培训或学习发展方到底应该发挥怎样的价值。
每家企业大学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在帮助组织落地人才发展工作时,具体应该扮演何种角色,这是与CEO的期望紧紧绑在一起的。
所以,我们会更看重自己能否优先把握到客户的需求,更关注CEO或客户能不能看到项目所带来的行为改变,或是可视化的产出。
其实培训价值观很简单,就是培训部门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我在组织里的作用是什么?判断我要不要做某件事情的依据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的底层逻辑,就代表了你的培训价值观。
培训价值观也很通俗,就是看怎么做对组织最有价值——有为才有位。在这个前提下,培训部门就是要找到“最粗的那条腿”,然后好好抱住。
我见过将福利类培训做到老板赞不绝口的培训负责人,也见过将绩效改进、核心人才培养做得很成功的,其中并没有高低情怀之分。这是一场无限的游戏,只有活下去,活得好的人,才有资格谈价值观。
当然,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培训人群体,多是有诸葛亮情怀的,要是能得遇明主、施展才华,那就更理想了。
个人认为,这个话题里提及的许多价值——绩效发展、战略落地等等,大部分都属于组织学习领域的范畴,而非培训领域。培训领域更多的是个体或团体的学习。所以,把这些概念引入培训领域中,或许本身就是对培训的混淆和误导。
人才发展中所使用的手段非常多,培训只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大多数企业还不会认为,光靠培训就能解决人才发展的问题。所以,我不太赞同现在很多人每天都在喊“培训要解决绩效问题”“培训要解决战略问题”。“上接战略,下接绩效”这句话本身就是过分夸大了培训的作用。
培训的价值有三,一是复制传播组织的知识经验;二是赋予员工新的发展技能,为其未来的提升奠定基础;三是统一大家对战略和文化的理解与认知。
绩效的提升是依靠组织学习来实现的,而培训只能解决人的知识技能不足的问题。当人被训练合格了,而绩效却依然不能达标,只能说是组织的机制出了问题。
现在大家所讨论的“培训”概念,已经不是原来狭义上的“培训”了,更多是指广义上的“学习”。
企业大学本质上并不等同于培训部门,但是大多数企业大学又是培训部门的升级。这也是一大矛盾点。所以,企业大学或培训部门的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负责人,他原来是做什么的,在组织内的影响力如何。
关于培训部门的定位,如果培训部门有选择的话,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也是“被选择”。有一种叫“Use Me”(用我)的理念,就表达这个意思。它并不是说,给我什么,为我所用,而是说在很多时候,你其实是被选的一方,是你“被选择”成为什么。
缩短培训周期,关键得靠移动学习。因为移动学习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学我想学。当员工产生某一具体的培训需求时,我们不太可能让他等到两个月之后的面授培训,再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这时便可以利用移动学习,使其尽快了解知识点,或是通过社群运营,获取一些知识大咖的帮助,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
另外就是提升自我学习力,在这方面,我有四点经验可以与君分享。
一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满足自身的好奇心。因为你永远无法知道随着工作的发展,哪些知识可能会与工作相关,或者哪些知识可能会与你考虑的新工作机会相关。
二是尝试构建一个多元化思维的人际网络。在这个人际网络中,一定要加入那些技能、培训经历和职位不同于你的人。
三是在面对挑战时,不要止步于第一种解决方案。利用你的人际网络,尝试了解相关的新技术或新方法,寻求不同意见,强迫自己制定多种方法应对挑战。
四是接受自己将面对阻力和犯错这一事实,从失败的结果中汲取经验教训。
我建议企业可以将培训分为职场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前者就是教会一件事,比如报销、写公文,后者是能力素质如抗压力、沟通力等的提升。
对于前者,加快速度最好的办法不是在人,而是在工作。有一种3W理论(work、workplace、worker),它主要从三个维度对绩效问题进行诊断。我们一直关注的是对人(worker)的培养,但事实上,工作要求(work)是否清晰明确,以及环境(workplace)是否支持,对于绩效所产生的影响能达到75%以上。
银联的做法是用EPSS(电子化绩效支持系统)来解决这类问题,有图有真相。比如报销无忧卡片,就是解决员工在报销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用VR技术扫描,1分钟找出问题,5分钟解决问题。
而对于素质培训,加快培训速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严要求、好导师、做中学。
老板最希望看到员工各个奋发图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可以策划一些类似“学习达人秀”活动,让员工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得失,互相学习分享,打造学习型组织。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员是用户,老板是客户,培训人要时刻思考——怎样让好的用户体验被客户感知到?方法特别多。比如,在领导力培训中,充分告知向上管理的意义和方法。然后设置一个对上沟通的作业,要求回家找领导沟通对自己的要求、最希望提升自己的哪项能力,让学员和上级找到充分的理由交个心。最后提交纸质回函。
再如,举办技术马拉松,让码农出成果,老板当评委颁奖,发动不同部门领导PK,这就是客户体验。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由于被领导关注和期望,并且加强了沟通,参训者的表现的确会有提升。参与感带来满足感,老板会感觉培训较有效果。总而言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让老板参与到学习中去。
本文来源于《培训》杂志12月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BEST管理学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