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张泉灵老师通了一次电话。
我儿子小米上初一,我想跟张泉灵老师请教一下孩子的教育问题。
张泉灵老师,曾经是央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记者和主持人,是中国电视业出镜记者直播规范的制定者之一。2018年,她加入“少年得到”担任董事长,研发了爆款课程《泉灵的语文课》,对少儿教育颇有心得。
在通话过程中,张泉灵老师说了一句话:
别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最终把孩子逼死在起跑线上。
我听到后,心里一惊。
是啊,现在父母的很多教育方法都是有挑战的。
我们希望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最终却导致孩子厌烦了学习。
张泉灵老师说,教育孩子,是为了帮助孩子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那什么样的教育,是更加高效的教育呢?
张泉灵老师给我举了三个例子。
— 1 —
— 2 —
要第二个例子,是北京一个非常贫困的山村学校:九渡河学校。
九渡河学校缺乏好的老师和生源,校长希望能够得到北京政府和一些重点学校的支持。
但这个校长最后得到的答案是,您不用担心,我们给您派另外一个校长过去就够了。
新校长去了之后,在各个村里招贴告示招聘老师,于是农民都成了学校的教师。
有豆腐制作五代传人,有养蜂人,有木匠、有剪纸的非遗传人等等。
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制作滑板,跟山村里的木匠做尤克里里,研发豆腐课程,研发果树种植,研究宠物养殖,培育宠物幼苗……
老师通过合理的任务设计,把学科知识埋在真实的任务中,让孩子理解学习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这样孩子就有了学习的动力。
比如,九渡河学校开了一门课程叫“磨豆腐”课。选这门课的孩子要学会做豆腐。
同时,他们还和其他学校联谊,要把豆腐卖给城市里的学校。
为了磨豆腐,这些孩子要上科学课,要了解“磨豆腐”的原理。他们还要上数学课,要对自己磨出来的豆腐定价。他们还要上语文课,要给自己的豆腐写一个广告语……
孩子们想把自己的豆腐卖得比其他孩子的贵一点,那么他就要学一点营养学,增加一些别的优势,比如,我的豆腐是“五种豆子”磨的,我的豆腐用是“山泉水”。
你看,在学会做豆腐、卖豆腐的过程中,孩子们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还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深刻理解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学习动力非常高。
这样的实践教育,比天天刷题好多了。
九渡河学校本来看起来教育资源很匮乏,但有了这些“就地取材”的实践教育之后,反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很不错的教育成果,吸引了大量学校去参观。
所以,教育资源其实不仅仅是好的老师和学生,更重要的是基于教育目标的任务设计能力。
很多学校参观完九渡河学校,觉得他们那里有做豆腐的资源,但是我们这里没有啊。
其实每一所学校都可以就地取材。
没有做豆腐的人,但是有社区啊,社区有哪些商业形态,有哪些工种,这些其实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
最关键的,是要掌握任务设计的能力,把学科知识埋在真实的任务中。
只要设计好任务,孩子就会自动在任务中主动学习。
— 3 —
第三个例子,是学语文。
张泉灵老师说:
学语文并不是在学字词句,而是在学用母语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们小学的时候写作文,很多都是在套模板,开头是风和日丽的一天,结尾是红领巾飘扬在胸前。老师教的是模板、句子、对仗、形容词的三种用法等等。
但这其实并不是语文的本质。语文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方式。
泉灵老师说,教语文其实真正要给孩子的是思维工具,而不是教孩子写一个漂亮的开头结尾。
比如,在教三年级孩子如何写一个好故事的时候,她会教给孩子们一个“故事山模型”。
这个故事山模型,就是一个帮助孩子概括故事的思维工具。
故事山模型,简单来说就是:谁,想要什么,但是,于是,然后,最后。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想要干什么?这是他做所有事情的基本动机。
但是,外部环境不一定会让他的计划顺利完成,他一定会遇到一个麻烦。所以就会出现一个“但是”。
面对这样的麻烦,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人物反应。所以“但是”的后面,就会出现一个“于是”。
“于是”的后面,会出现一个高潮,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就出现一个“然后”。
高潮之后就是故事最后的结局。
这就是一个故事山模型。大多数故事类文本,无论它多长,多短,都是可以用故事山模型来进行概括的。
孩子们掌握了故事山模型,其实就是掌握了如何写好一个故事的思维方式。
他在读故事的时候就会主动思考,在模型的基础上提取重点信息,概括故事就变得非常容易。
模板式作文给孩子提供的是句式,这其实是影响创作的。
而思维工具给孩子提供的是思考方向,孩子在这些方向上去思考更多的可能,这可以增加创作的可能性。
所以语文的本质,并不是那些应付考试的东西,而是一套观察、思考、沟通、总结的思维方式。
教语文的本质,就是在不同的年龄段给到孩子不同的思维工具。
很多家长说,孩子上学之后缺乏对学习的兴趣。
其实孩子对学习没兴趣,这事并不是从上学开始的,而是从学龄前家庭教育开始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逼着孩子背诗词读卡片认字,陪孩子阅读就是简单地把上面的字读一遍,觉得读书就是读字。
其实不是。
阅读是一件孩子可以自我探索的事情,而识字只是阅读的工具而已。
当孩子对阅读有兴趣,就会自己主动去识字,根本不需要死记硬背。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养成阅读习惯比阅读量更重要,而阅读量又比识字量更重要。
识字量最后都是能找齐的,成年人的识字量不会有本质差距,但是阅读量却差距很大,而阅读习惯差距更大。
很多问题教育部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在编辑新语文书时候,教育部把学拼音往后放了。
先阅读,后识字,再学拼音。
识字,是帮助阅读的工具。而拼音,是帮助识字的工具。
很多家长因为把顺序搞反了,所以磨灭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抱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心,最终却把孩子“逼死”在了起跑线上。
那么,怎么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
就像我们刚才举的三个例子(未来城学校、九渡河学校、学语文)一样:
基于目标、设计任务、给出工具。
首先,要树立一个很好的目标,让孩子明白学习的意义,这样他才能找到学习的动力。
然后,要会设计任务,把知识点都融入到任务里。很多学校和家长只会布置作业,但不会设计任务。
最后,要懂得如何正确地学习,给到孩子适合的思维工具。
有意义的学习,要基于目标、设计任务、给出方法。
其实,想要把任何一件事做到90分以上,都要学会这三步:基于目标、设计任务、给出方法。
这也是我们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时,所需要的底层能力,每个人都应该具备。
以上,就是泉灵老师这次给我的分享。听完之后,深受启发。
非常感谢泉灵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