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一句话:在这个时代,每一件产品,都值得被重新思考。
最近和华为的一次交流,让我印象深刻。
前段时间,华为的同学找到我,想让我体验一下他们的一款办公产品,华为企业智慧屏,小名叫做华为办公宝。
企业智慧屏?听上去很有意思。
我问他,这个产品的触屏是用什么技术做的?
他告诉我,是用红外屏的技术。
说实话,当时我听到“红外屏”三个字,立刻就失去了兴趣。因为在我的印象里,红外屏的体验非常一般,开会想要标注点什么东西,经常是我手都画完了,屏幕上还没显示出来,反应很慢。
于是,我婉拒了他。
我的办公室很小。我有自己习惯的设备。我要出差。我很忙。
但是,这位同学非常执着。
办公室很小?没关系,一定放得下。有自己习惯的设备?没关系,至少应该先看看。特别忙?没关系,我来协调时间。
我100次婉拒,他101次找到新的方案,一定要现场演示给我看。
没办法。只好同意。
没想到,当演示完之后,我心里一惊,眼前一亮。这款产品,确实很不一样。我对这款产品产生了兴趣,于是专门约了个电话会议,和华为好好聊一聊。
电话拨通之后,我第一个问题,没有问产品细节,而是先问这位同学:
我拒绝了这么多次,为什么你还如此执着?
他告诉我,因为他坚信这款产品,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企业团队。
为什么?
因为华为的实践。
他给我分享了一个数据:2020年上半年,华为线下集中开会的场景减少了60%,内部办公差旅费用节省了28%。
这个数据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疫情期间,当其他公司还在头疼应该怎么办的时候,华为已经能保证业务正常顺利进行。不仅如此,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这怎么做到的?
很重要的一点,是依靠工具。
他说,这里面有很多我们的思考,我们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收益,凝结为产品,分享给我们的客户。
未来疫情可能依然常态化,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保证协同,是我们一直在为客户思考的事情。
往小了说,是帮助我们的客户完成数字化转型。往大了说,甚至能帮助我们的客户实现组织模式的变革,变得更轻,更灵活,更高效。
这难道不值得分享吗?
所以,你有疑惑,我就来解答。你有问题,我就来解决。但是,我一定要让你看到我们的努力。一定要现场把产品展示给你。
他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激动。哪怕是透过电话,我都能感受到他的激情,声音里仿佛有光。
他的这种热情和执着,让我想到前段时间,华为云的一名销售,给罗振宇写了封邮件的故事。
得到App很多数据都在云端,所以需要一个“云”供应商。得到用的,一直是阿里云。
阿里云很好,所以当华为云找去的时候,罗振宇很坦白地说,没有合作的机会。
但是,这名销售给罗振宇发了封邮件,让罗振宇感受到华为强大的销售能力,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诚意。
1,我们不是要“挣客户的钱”,而是要“帮客户挣钱”。所以,当我们得知得到App要做企业服务的时候,我们在内部寻找2个月,经过层层把关和筛选,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客户。项目预算500万。对方亟待签约。
2,不要有顾虑。即使华为云没有和得到合作,这个合作,我们也要促成。我们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是不强求。
3,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和得到合作?因为你在友商那里,只是一个大客户。但是在华为看来,不一样。因为华为云的总裁和副总裁都是得到的用户,他们高度关注这个项目。如果给我们机会,我们会倾注所有优质资源和优秀人员投入到为得到服务中去。
4,你就是拒绝我们100次,第101次,我们也会打动你。
5,我们没有“美式装备”,但是在您最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是金刚川上的那座“人桥”。
我现在也有这样的感觉。
面对这位同学的坚持和请求,我无法拒绝。
至少,应该先看看。
找罗振宇的那名销售,叫陈盈霖。找我的这名同学,叫靳晓楠。
在晓楠身上,我感受到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的精神。而这种精神背后,是对自己产品强烈的自信。
— 2 —
其实类似的产品,有两大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一个是操作时的时延问题,也是我一开始听到红外屏后失去兴趣的原因,反应太慢。
另一个,是因为网络不稳定,带来的卡顿问题。
华为的产品,做了不少优化,体验好了很多。我问老毛,华为是怎么做到的?
老毛,大名毛涧,是华为中国区智能协作领域总经理。
老毛告诉我,关于时延问题,华为是在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做了优化。
比如用了业界顶级的元器件,比如用了华为自己的芯片,比如用了华为自己的算法。
这些背后的核心技术,都是华为自研的。基本属于外面买不到(或者卖得很贵)的技术。所以适配程度很高,体验更好。
有多好?老毛也给我分享了一个数据:
市场上其他产品的时延,大多在50毫秒-70毫秒左右。华为呢?只有35毫秒。
也就是说,要比其他产品至少快30%,甚至快1倍。
那么,卡顿问题,怎么优化呢?
老毛说,卡顿的原因,在技术上简单来说,是因为“丢包”。
当我们和对方远程开会时,实际上是在发送一个又一个数据包。当网络环境不稳定,数据接收不到时,就会出现卡顿的情况。
以视频会议为例,如果丢包率为5%,体验就会很糟糕,会出现卡顿甚至马赛克的情况。
所以,关键在于“抗丢包”。
老毛告诉我,这就是华为的老本行了。
许多政府机构和企业,都是用华为的会议服务,对于如何处理网络的不稳定情况,华为经验非常丰富。
比如说,华为的技术能判断什么情况下是可能的丢包高峰,然后调整发包的节奏、大小,保证会议时的体验。
老毛自豪地告诉我,华为能做到30%的抗丢包。也就是说,哪怕在丢包率为30%的情况下,依然能保证画面的清晰流畅。
当华为自己本来就业界领先的高端技术,下放整合到这个产品上时,体验自然会更好。
不仅如此,老毛还和我说,在用户体验的其他方面,华为还下了很多功夫。
比如说,发言人自动跟踪。
AI可以自动识别正在说话的人,保持发言人始终在画面中间,避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尴尬。
比如说,8米精准拾音。
不管会议室怎么大,大家坐得怎么分散,都能拾取到人声,并且做智能降噪处理,听得更加清晰。
再比如说,智能音幕。
能够自定义华为办公宝12个麦克风阵列的收音范围,能像一堵虚拟的墙一样,将设定范围之外的声音过滤掉。就算周围环境噪声再大,屏幕另一边的参会者也只会听到智能音幕内发言者的声音。
这些优化的背后,依靠的都是华为自己的经验和技术。
老毛说,华为是一家非常聚焦的公司,华为每一项技术、每一件产品背后,其实都有企业核心战略的影子。
如今,华为聚焦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与“Cloud First”,这个以硬件终端样貌呈现在我眼前的华为办公宝,就是凝结了华为的理念和经验来帮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落地。
他也相信这个原生整合华为云服务的智能协作终端,会成为和传统会议平板相比内核完全不一样的“新物种”。
听到这里,我脑海中突然就浮现出一句话:
每一个新时代催生的新需求,让所有的产品,永远都有优化的空间,也让所有的产品,都值得用自己擅长的“金刚钻”,重新思考,进化升维。
— 3 —
我接着问老毛,产品的创新做得不错,但是市场的反馈如何?
老毛告诉我,非常好。
哦?非常好?
他给我举了两个例子。
2020年,国资委和央企合作,在年度考核责任书的签署会议上,用的就是华为办公宝。因为可以远程双向同步书写,数字化保存,结合相关的应用认证配合,所以远程云签约是具备法律效力的。
你说,这是不是提升了团队的效率?
再比如说,一些位于大城市的律师事务所,为了能给三四五线城市的客户服务,也用我们的产品,不用专门飞到当地也能提供具有现场感的咨询。
你说,这是不是有利于业务的扩张?
嗯。有道理。但这些只是一些反馈,具体反映到业绩上呢,销售业绩怎么样?
业绩,实打实,硬邦邦。
老毛哈哈一笑。我们今年这个版块的业务,在2020年,增长了50%。
我听完之后,为华为感到高兴。这意味着对产品的打磨,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我常说,过去大家赚钱都太容易了。只有很少人,真正依靠产品取胜。
打磨产品,是所有人都在说,却很少人在做的事情。
因为这意味着你要花10分的努力,才能换取1分的改进。
这需要工匠精神,更需要真正的科技创新,需要把眼睛从天上,放到对面,凝视消费者。
这是个苦活累活,以至于根本没有多少人真正愿意去做。
但是,未来用户有更多选择权,对产品也有更多需求和期待,他们对每1分的改进,都非常在意。
这也要求所有企业,用自己的“金刚钻”,把产品重做一遍。
在华为身上,我看到了这种努力,也感觉到了这种变化。
最后的话
和华为聊完之后,我很感慨。
我差点因为自己的固有认知和成见,错过一次了解的机会。
通过这次沟通,我也对华为强大的销售能力,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战略的聚焦,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而所有的产品,都值得被重新思考。
只要你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从自身的技术优势出发,产品永远都能做得更好。而只要你做得足够好,市场自然会给你丰厚的奖赏。
所以我也期待着,能有更多的人,把那些还可以更好的产品重新思考,进化升维。
我也期待着这些产品,能帮助更多团队提高效率,赋能更多的企业。
感谢晓楠和老毛。祝福华为。
也希望你能从这次沟通中,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