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033039821(服务时间:工作日08:30-19:30;周六日08:30-17:30)
18033039821
热搜 : 单海洋 秘书 行政 中高层 营销 销售 研发 团队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聪明人普遍具备的5个特质

聪明人普遍具备的5个特质

2021-03-04 14:41:04
分享到 

64.JPG


日常生活中,你的身边一定有过这样的人:


  • 看待问题时,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重点和本质;

  • 思维特别敏捷,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总能很快提出解决方案;

  • 总是能够想到别人想不出的点子,提出新的可能性;


……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能够比普通人更聪明呢?是因为他们天生智力比较高吗?


尽管智力的确有很高的遗传相关性(0.8左右)(T.J. Bouchard, 2013),但这并不意味着「聪明是天生的」。


很多人容易混淆「智力」和「聪明」。实际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高的智力,只是意味着你在记忆、理解和调用信息时,速度更快罢了 —— 它并不完全等同于「聪明」。


就像你长得高当然对打篮球有优势,但如果你的目标不是NBA,你并不一定需要非常高才能打篮球。


实际上,除了一部分最前沿的科研工作之外,绝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挑战和任务,并不需要我们具备多么高的智力。它们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分析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系统性的能力 ——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聪明」。


而这一点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方法和训练来实现的。换言之,「聪明」,事实上是一项可习得的技能。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呢?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5种聪明人普遍具有的特征,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和方向。


01

有序的思维


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聪明人」的特征,那我会选择这个词:有序。


假设我们把大脑比作一个仓库。那么,可以这样理解:


聪明人的「大脑仓库」,它的容量并不一定比普通人更大,储存和调取物品的速度也不一定更快,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是它拥有一套高度有序的、成体系的仓储方式,从而可以实现:

1)在相同的空间里存放更多的信息;

2)调用信息时能够更高效地找到对应的内容。

仅此而已。


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大脑在处理问题时,会采取一个根本性的策略,就是:先整体,后局部。


什么意思呢?展开来说:当大脑面临一个新场景时,它会从记忆里调取「整体上」跟这个场景最相似的情况,再着重去关注两者那些不同的地方,最终提炼出一套应对方案。


这个策略就叫做「模式识别」。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国际象棋专家跟新手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大脑中储存着成千上万的棋局,每当碰到一个局面,他们都能很快地找出「当前的局面对应哪个棋局」;而新手缺乏这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孤立地思考和计算当前的局面。


另一个例子是:为什么有些人解题更快?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计算速度更高,而是因为他们储存了大量的「模式」,可以快速判断出「这个题目跟哪个类型最接近」,从而快速地理解题目的本质。


所以,对于一个思维高度有序的聪明人来说,当他遇到新问题时,大脑是这样的:先找出最接近的模式,再对这个模式进行参数微调,来适应当前的局面。


反之,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他的思维是碎片的、无序的,那么大脑就只能把多个碎片拼凑成一个整体,再对这个临时的整体进行微调 —— 这就会导致两个结果:

1)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能量在整体的拼凑上;

2)拼凑的过程往往是残缺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彼此冲突和矛盾的。


举个例子:2018 年发表在《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发现:跟普通人相比,聪明人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更简洁、更有序,从而使用的效率更高 —— 这被称为「神经效率假说」。(Genç E et al., 2018)


见下图:上面是普通人的大脑,下面是聪明人的大脑。


可以看出:下图的神经元连接,实际上比上图是更少的。那它为什么会更有效呢?原因就在于:它的神经元连接更紧密、更像一个「整体」,从而可以避免大量无谓的能量和时间浪费,快速地提炼出「模式」。


我们可以把智力大致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所说的智力都是指前者,也就是一个人的「思维敏捷程度」;但实际上,对于「聪明」而言,后者可能更加重要。


因为流体智力是有上限的,大约在20多岁达到高峰,随后保持平稳,到了老年才下降;而晶体智力是可以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升的。大多数情况下,后者对我们的作用也更大。


因此,许多「天才」总是会在20-30岁之间提出突破性的理论和创见,这是高智力者的特征。但对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并不需要去提出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充分利用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 而这,就是晶体智力的范畴。


也就是如何优化知识的储存和架构,使得它更加有序,更加容易被理解和调用。


那么,如何培养出一个更有序的大脑呢?


一个非常简单而又有效的做法,就是多去进行自下而上的信息整合。


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可能是阅读学习,可能是实践反馈,可能是内心的想法……大多数人最常犯的毛病是什么呢?就是只顾着「收集」,而从来不去「整理」。


这种情况下,你的信息储存,就是高度碎片化的。所有来源、所有时间、所有领域、所有优先级的信息被杂乱地储存在一起,这样自然难以持续,难以被利用起来。


因此,我有一个践行了十几年的习惯,就是不断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把碎片信息重新梳理成整体,比如:


  • 关于某个主题,我都知道什么?我积攒了哪些关于它的知识?

  • 关于某个知识,我能够如何把其它的知识点跟它建立联系、创建连接?

  • 关于某类情境,我都有过什么样的经验和实践?总结出了哪些方法论?



这是使得大脑变得更高效、更有序、更「整体」的,最简单又最有效的办法。


02

发达的前额叶


有序的思维,确保当你遇到问题时,你能够更高效地作出分析和思考。但大多数时候,除了这一点,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因素,会严重影响和干扰我们的思考能力。


那就是情绪。


熟悉投资的朋友一定会知道:在投资中,特别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其实并不是多么强的思考能力,而是你要能够克服你的情绪 —— 无论是对赢的贪婪,还是对输的恐惧。这样才能做出更加理性、更加长期的判断。


不仅仅是投资,其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明明知道了道理,但到了关键时刻总是无法作出最佳的决策?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你被情绪夺走了大脑的控制权。


我在许多文章里都讲过:大脑中有两个部位在不断地争夺控制权,一个是前额叶皮层,另一个是杏仁核。


前额叶皮层是我们的控制和注意中心。它的作用是: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某个目标上,并进行详细、理性的思考。


杏仁核是我们的生存和情绪中心。它特别敏感,又特别活跃。当你遇到危险、失败和损失时,这些情境就会被杏仁核忠实地记录下来。而当你面临相似的新情境时,它就会活跃起来,从中调取出对应的记忆 —— 从而,使你感到恐惧、愤怒和焦虑。


它的使命只有一点:让你远离危险,越远越好。




因而,如果你被它所挟持,你就很容易作出种种短期有利、但长期不利的决策,偏向于保守、安全和「不行动」。


这一策略在远古时代是好的,毕竟遇到危险可能就把命丢了。但到了现代,由于恐惧而停下脚步,很多时候只会导致我们错失良机,停滞不前。


因此,为什么很多人都有「知道要做什么,就是不去行动」的坏毛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杏仁核告诉我们:行动了,可能会有坏结果。


什么样的坏结果呢?比如受伤,耗费资源,遭遇不确定性,短时间内表现和产出降低……诸如此类。


而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前额叶皮层跟杏仁核是互相抑制的。杏仁核活跃时,前额叶皮层被抑制,从而使得你无法集中注意力认真地思考问题。但反过来,当前额叶活跃时,杏仁核也会被抑制,从而使你可以「心无旁骛」地思考。


这就为我们的「理性思考」留出了空间。


因此,一个聪明人必备的素质,一定是足够强大和发达的前额叶皮层。只有当你遇到挑战时,能够第一时间激活前额叶皮层,来抑制和平复你的情绪反应,你才有可能作出真正理性、有效的决策。


那么,如何锻炼我们的前额叶皮层呢?


大脑有一个特性,就是神经可塑性。简单来说:用得越多,它就越发达;用得越少,它就越弱小。


所以,如果你想拥有发达的前额叶皮层,就需要在生活中多去锻炼它、使用它,让它不断变得更强大。


比如:


多进行面对面的社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前额叶中有专门负责社交的部分。也就是说:社交需要依赖于前额叶,而反过来也能强化前额叶。


多阅读系统的、复杂的文章和书籍。这可以有效地锻炼大脑的集中能力,强化前额叶的功能。


产生情绪时,不要立刻行动,而是先接纳情绪,先思考,再行动。

我们对大脑的每一次行动,都是对它的训练。如果你经常任由情绪主导你的行为,你就相当于在不断告诉杏仁核「你是对的」;

反过来,先思考,再行动,就是不断在强化前额叶的控制权限,让它变得更有经验。


只有把控制力和有序的思维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做出真正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03

更高的认知空间



什么是认知空间?简单来说,它就是我们大脑的「工作台」。更高的认知空间,意味着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思考素材」。


要注意把认知空间和工作记忆区分开。尽管工作记忆的容量是恒定的4个单位(Cowan, 2001),但更高的认知空间,就意味着你能够把更多的信息「塞进」这4个单位,让大脑在同一时间内能够处理更多的素材。


具体而言,认知空间意味着什么呢?

1)把信息进行压缩编码的能力。也就是让每一个单位的信息,具备更高的信息量;

2)把信息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的能力。也就是让这段信息更不容易被大脑清理出去。


举一个例子:假如面对一个问题需要考虑10个因素,那么,高认知空间的人,就可以同时思考和处理这10个因素,去注意、发现和考虑它们之间彼此的联系,从而更容易从整体入手,找到一个更优的答案。


而低认知空间的人呢,他无法同时处理这10个因素,只能先处理1-5,再处理6-10,再处理1-5跟6-10的关系……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后者就很容易丢三落四,忽略一些细节、要点,以及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你可能也会发现:这实际上,也是影响记忆力和思维有序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更高的认知空间,就意味着你能够把更多的信息「压缩」起来,使他们形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也就意味着:

1)信息之间的联系增加,从而使你更容易记住更多信息。

2)信息已经经过你的「预处理」,从而更容易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锻炼我们的认知空间呢?




分享几个我常用的、特别有效的办法:


1)回想练习:我刚才读到了什么?


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有两点。一,是提升自己「打包压缩」的能力,让短时记忆能够容纳更多、更复杂的信息;二,是提醒自己,是不是有些信息已经漏掉了?我能否把它们找回来?


试一试:读到这里时,回想一下这篇文章的全文,问自己:文章讲了什么?我能否把前面的大意复述出来?


2)理解练习:它的内部逻辑是什么?


什么叫内部逻辑呢?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点可以分成三个小点,我不会单单记住这三个小点,而是会去思考:这样划分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每个点的原理和支撑是什么?它跟之前讲过的内容有没有逻辑上的联系?


这样,可以帮助你「强行」拓宽认知空间的局限,让你能够看到更全面、更复杂的角度,从而让大脑习惯这种思考问题的角度。


3)联想练习:我能够联想到什么?


这个练习的作用,在于帮助你打开思维和视野,锻炼注意力在内部和外部之间来回切换,并把这种切换储存在认知空间里的能力。


这三个练习,并不那么容易,刚开始你可能会很不适应,但慢慢来,建立了这种习惯之后,你一定能感受到这种「纤毫毕现」的愉悦感。


04

灵活的共情能力


前面三点,都是针对个人而言。而这一点呢,是针对群体和社交。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提到「情商」。其实情商是什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理解别人的情绪、感受和状态,并且知道应该如何应对的能力。

大体来说,也就接近于「共情能力」。


但为什么是「灵活的共情能力」呢?


因为,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共情能力分为两种(Simone G, 2009):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我们要培养的状态,其实是高认知共情,而非情感共情。


这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情感共情系统主要位于前岛叶和中扣带皮层,它会在我们心中唤起类似的感受,让你产生相同的情感共鸣;

而认知共情主要跟 DMN 网络重合,它能让你快速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情境,知道「在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Walter, 2012)


如果过多采取情感共情的话,会很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情感过载。


你会经常感受到情感的侵入,不断产生情感和心理波动 —— 这其实是一件非常累的事情,它会造成心理的超负荷。


另一方面,情感共情也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情绪,从而导致情绪接管大脑,作出种种不理性的判断。


反过来,认知共情可以让你在不危及自己的情况下,更好地理解和了解对方的想法,从而实现双赢。表现到生活中,就是你能够冷静、妥帖地判断形势,并有效地安抚别人,说服别人,影响别人。


在这种情况下,你的沟通才可能是有效的。




所以说,一个聪明的人,不仅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也需要能够处理好跟别人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共赢 —— 不仅仅是让自己获益,也让身边更多的人从这种聪明中获益。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那么,如何提升认知共情能力呢?由于认知共情跟 DMN (Default Mode Network,默认模式网络)几乎完全重叠,所以,一个办法是:通过练习 DMN 网络,来锻炼认知共情能力。


具体怎么做呢?有几个小技巧可以参考:


  • 每天抽出10-15分钟,跟身边的人聊聊天。试着去聆听和理解他们,无需急着给出解决方案;

  • 每天抽出半小时,思考、总结一下「我今天都做了什么」,把值得记录的事情记录下来,跟自己对话。

  • 留出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拒绝外在的信息摄入,让自己安静地待一会,让思绪进行整理。

  • 感知当下。试着多问问自己:我现在听到、看到、触碰到什么?我想到什么?让思维专注于当下的感知,来梳理我们的大脑。



你会发现,这几个练习,都要求你「慢下来」。


因为,慢下来,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彼此的内心。


05

开放的心态


最后一个点,就是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局限于自己现有的世界,而是抱持着「接纳」的心境,接纳更多的观点、信息、可能性,让自己成为一个不断成长的系统。


这包括:


1)保持审视和批判: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跟我相同的观点一定是好的吗?跟我对立的观点一定是坏的吗?


2)保持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错误和失败并不可怕,我是不断在成长的,一切经历都会成为我新的经验。


3)保持谦逊和学习:知道的越多,越懂得自己的无知,也就越加敬畏和尊重「知识」。学习是一件终身的事情,不断去探索自己的能力边界,再反过来倒逼自己去输入、学习,让自己的心智世界变得更完善、更丰富。


「聪明」永远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


作者丨Lachel

来源丨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





关注我们

BEST管理学院二维码.jpg

最具价值管理学习平台

企业培训  股权密码  前沿资讯


提出您的需求或疑问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之内回复

客服专线:180-3303-9821

腾讯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加入BEST
合作机构
帮助中心
会员权益
隐私保护
法律说明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BEST学院
微信公众号
集势全球
开课城市: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苏州 成都 杭州 青岛 天津 厦门 长沙 武汉 南京 贵阳 洛阳 郑州 

© 2024 BEST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169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