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优势,都是认知的优势。
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
— 1 —
你过往的成功越耀眼
固有认知通道就越顽固
前些日子,在进化岛社群里,有同学向我提问:
润总,什么是“方法论”?什么是“本质”?
熟悉我的同学都知道,我是个有着15年驾龄的“老司机”。
我学开车的时候,教练教我离合、换挡、油门、刹车、转向。
一开始,确实不太容易掌握,但是随着不断练习,越来越熟练。
今天,不管多难停的车位,我都能一次倒车入位。
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我开车都非常自如,游刃有余。
那么,开了15年的车,甚至很擅长开车的我,可以说自己很懂车吗?
并不能。
有一次,我的车因为一个小故障在路上抛锚,我只好打电话求救。
工程师来了之后,稍微摆弄一下就好了。
我还很有求知欲地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他耐心解释半天,我也耐心听了半天。
完全听不懂。
心想:算了,我会开车就行。
我懂的不是“车”,而是“开车”。
同样道理,比如你在零售业里做了15年,就真的懂这个行业吗?未必。
很多人懂的仅仅是如何按照固定的零售逻辑“开车”,即便再有经验,他们懂的也不是零售这辆“车”本身。
而在零售这辆“车”遇到故障的时候,即商业世界发生变革的时候,理解这辆“车”本身,就显得极其重要。
即所谓的“本质思维”。
人特别容易”认知盲区”之中,以为自己已经懂了。
但很多时候:
“你不懂的东西不会毁了你,你自以为懂实际不懂的东西才会毁了你。”
比如我们总是听到的“中层无用论”。
高层特别喜欢说中层无用,就是你们降低组织效率;
中层特别喜欢说基层无能,就是你们不能使命必达;
基层呢?他们可能反而会觉得,就是你们大将无能,累死三军。
高层很大的问题,是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
很多小创业企业死掉,认为是自己市场能力不行,其实是产品能力不行。
产品能力合格则足以保证公司活下来,市场能力是解决发展问题的。
很多中型创业企业长不大,认为是自己市场能力不行,其实是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行,则能保证公司有调整和突破的能力。
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我很喜欢一个词:敬畏。
对创业,对战略,对产品,对管理,对执行。
敬畏意味着:认真。
很多人都败在思想上不够敬畏,行为上不够认真。
我也可以啊!这有什么难呢?找几个人做一下就行了嘛!他有什么了不起?已经差不多了……
一个人过往的成功越耀眼,光环下的阴影面积就越大,固有认知通道就越顽固。
同时....
“认知盲区”也就越多。
— 2 —
什么是认知盲区?
你注意不到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是盲区。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看见别人放鞭炮,惊讶地说:对,不是因为我们观察不细致,而是因为我们缺少某些维度的感官,导致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真相。以自我为中心,几乎听不进其它声音,和外界思维无法兼容,无法交流。特点是:擅长使锤子的人,容易把什么东西都看成是颗钉子。能同时兼容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人,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和同理心。这个层级的人,能够兼容外界所有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快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随时提炼使用。特点是: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净化黑洞,虚极静笃,源源不断的提纯吸收和消化着外界的海量信息。有次和一个投资人聊天,聊对他投资的两个项目的看法。我认为,现实情况是“从0到10,从10到1,再从1到N”。我理解,我们说“从0到1”时,指的是创新,“从1到N”指的是复制。因为第一家健身房成功,是因为老板鞠躬尽瘁,因为选址有优势。小张“从0到10”,开了10家店后,做了10件事后,才慢慢提炼出那个真正可复制的能力内核,可复制的那个1。“从10到1”,是“提炼可复制的能力内核”的过程。所以,不是“从0到1,从1到N”,而是“从0到10,从10到1,再从1到N”。不是老板鞠躬尽瘁,也不是因为选址有优势,更不是员工热情洋溢的服务。在一个行业从业过久的人,特别容易被方法论带来的成功蒙蔽双眼,忘记什么才是本质。我是这么对客户笑的,我是这么设计灯光的,我是这么陈列货品的,我是这么和供应商谈判的……它们都是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个特定组合下,取悦客户、优化产品、提高效率的“方法论”。不要被“方法论”蒙蔽了双眼,以为“眼见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对于一只从小生活在苹果里的虫子来说,世界是由苹果构成的,苹果之外的都是盲区。如果你确信你看到的就是绝对正确的,别人不管说什么都是错误的。那么,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接受对方的任何解释,永远无法完整地看到事物的整体。随后,陷入认知盲区之中,痛苦焦虑,在盲区迷宫之中反复兜圈子。
— 3 —
如何打破认知盲区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当一个人的观点遭到对方的反对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本能的反驳对方是不对的。甚至会讽刺,采取人身攻击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立场。而我们在接受观念时,会自动屏蔽或者抗拒与以往认知不同的观点,以至于新的认知,无法进入。
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不安和恐惧,并会因而采用防御姿态,甚至主动攻击。当你接收到不一样的观点,你就能充分发挥你的归纳和演绎。“我们想的任何东西,都是受外界刺激的,有时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面久了,你的认知就极易被固化,被环境同化。你会慢慢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其他怎样的可能性。人们无法通过已有的认知来突破盲区,因为过去的经验、过去的认知已经局限了他们的观念。认知盲区的打破,一般都是自我主动,并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突破。所以,你只有改变环境,包括生活环境、交往环境、人际圈子等。从多个高手那里,获取新的认识,包括新观点、新思路。内部和外部融洽了,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认知,打破已有的局限观念。如果你去随机调查100家正在转型的公司,80家以上会认为:2)一路走来,我们遇克服了多数公司无法想象的困难;有次受出版社邀请,给一位作者新书写中文版序言参考。简单来说,前三点就是:被成功蒙蔽眼睛,无视风险,觉得自己可以“胜天半子”;你在商业世界里,就是一叶孤舟,升到浪尖是船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浪的原因。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其实跟投资是相通的,很多时候是因为他踩到了趋势的大潮上。如果真成功了,也得掂量掂量下自己,你的高度还是一米七,这个浪潮的高度可能有一百米。你可能是先知先觉踩到了这个浪潮上,有的人是后知后觉,无意中踩到的。无论如何,真的到了那个浪尖的时候,你应该搞明白,哪些是你的能力,哪些是机遇。有时候人不容易想明白这些事,很多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就会犯错误,很难清醒。还有很多人在没有浪的地方非常痛苦地使蛮劲,他能力可能不差,只是没放在浪尖上去冲浪。
最后的话
在进化岛社群里,我对同学们说:
未来的优势,都是认知的优势。
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
同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角度,高度,立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很多问题,在CEO的位置,本质上是取舍问题,优先级问题。
先做这个,还是先做那个?为了谁,而牺牲谁?重视什么,搁置什么。
但这个问题在中层,就变成了能力问题。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流程怎么优化?团队怎么激励?
而到了底层,就变成了资源问题,体制问题,使不上力的问题,甚至态度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开始逐渐显现分野。
在马车进化到汽车的时候,如果你说,看来轮子很重要,我们在马掌上装轮子行不行?
这显然非常不现实。
你为什么不能用汽车?是因为你有马,你不想把马扔掉。你舍不得。
所以一定要先跳出来,扔掉价值观,再重新冲回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思维视角的不同。
今天你拥有的,
可能恰恰是阻碍你往前走的包袱。
今天你焦虑的,
可能恰恰是高度和思维视角问题。
一个人过往的成功越耀眼,光环下的阴影面积就越大,固有认知通道就越顽固。
小心你的认识盲区。
作者: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50万学员《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国内知名商业顾问。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