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8033039821(服务时间:工作日08:30-19:30;周六日08:30-17:30)
18033039821
热搜 : 单海洋 秘书 行政 中高层 营销 销售 研发 团队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小心你的认知盲区

小心你的认知盲区

2021-05-17 18:28:17
分享到 

64.JPG


未来的优势,都是认知的优势。

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





 1 

你过往的成功越耀眼

固有认知通道就越顽固


前些日子,在进化岛社群里,有同学向我提问:


润总,什么是“方法论”?什么是“本质”?


熟悉我的同学都知道,我是个有着15年驾龄的“老司机”。


我学开车的时候,教练教我离合、换挡、油门、刹车、转向。


一开始,确实不太容易掌握,但是随着不断练习,越来越熟练。


今天,不管多难停的车位,我都能一次倒车入位。


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我开车都非常自如,游刃有余。


那么,开了15年的车,甚至很擅长开车的我,可以说自己很懂车吗?


并不能。


有一次,我的车因为一个小故障在路上抛锚,我只好打电话求救。


工程师来了之后,稍微摆弄一下就好了。


我还很有求知欲地问,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他耐心解释半天,我也耐心听了半天。


完全听不懂。


心想:算了,我会开车就行。


我懂的不是“车”,而是“开车”。


同样道理,比如你在零售业里做了15年,就真的懂这个行业吗?未必。


很多人懂的仅仅是如何按照固定的零售逻辑“开车”,即便再有经验,他们懂的也不是零售这辆“车”本身。


而在零售这辆“车”遇到故障的时候,即商业世界发生变革的时候,理解这辆“车”本身,就显得极其重要。


即所谓的“本质思维”。


人特别容易”认知盲区”之中,以为自己已经懂了。


但很多时候:


“你不懂的东西不会毁了你,你自以为懂实际不懂的东西才会毁了你。”


比如我们总是听到的“中层无用论”。


高层特别喜欢说中层无用,就是你们降低组织效率;


中层特别喜欢说基层无能,就是你们不能使命必达;


基层呢?他们可能反而会觉得,就是你们大将无能,累死三军。


高层很大的问题,是意识不到自己有问题。


很多小创业企业死掉,认为是自己市场能力不行,其实是产品能力不行。


产品能力合格则足以保证公司活下来,市场能力是解决发展问题的。


很多中型创业企业长不大,认为是自己市场能力不行,其实是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行,则能保证公司有调整和突破的能力。


你以为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


我很喜欢一个词:敬畏。


对创业,对战略,对产品,对管理,对执行。


敬畏意味着:认真。


很多人都败在思想上不够敬畏,行为上不够认真。


我也可以啊!这有什么难呢?找几个人做一下就行了嘛!他有什么了不起?已经差不多了……


一个人过往的成功越耀眼,光环下的阴影面积就越大,固有认知通道就越顽固。


同时....


“认知盲区”也就越多。



 2 

什么是认知盲区?


什么是“认知盲区”?
你注意不到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就是盲区。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听力有障碍的人看见别人放鞭炮,惊讶地说:
“怎么好好的一个花纸卷,说散就散了?”
对,不是因为我们观察不细致,而是因为我们缺少某些维度的感官,导致我们看不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真相。
认知层级,从低级到高级,可以简单分为3级。
第1级:一元思维模式。
以自我为中心,几乎听不进其它声音,和外界思维无法兼容,无法交流。
特点是:擅长使锤子的人,容易把什么东西都看成是颗钉子。
我认为对的,就是对的。其它的都是错的。
第2级:二元思维模式。
能同时兼容两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人,具备基本的逻辑思维和同理心。
特点是:我也许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的意见。
既能够和喜欢的人相处,也能够和厌恶的人协作共事。
并不需要必须证明赢过你获得逻辑自洽。
第3级:多元思维模式。
这个层级的人,能够兼容外界所有的思想和观点,可以快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随时提炼使用。
特点是: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净化黑洞,虚极静笃,源源不断的提纯吸收和消化着外界的海量信息。
不同的认知层级,都有着面积不同的认知盲区。
认知越固化,就越难看见自己的盲区。
有次和一个投资人聊天,聊对他投资的两个项目的看法。
我分享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聊着聊着,聊到“从0到1,从1到N”。
我说,我对这个说法,一直有点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现实情况是“从0到10,从10到1,再从1到N”。
我理解,我们说“从0到1”时,指的是创新,“从1到N”指的是复制。
但是,你做出来的“1”,就一定可以复制吗?
小张“从0到1”开了一家健身房,很成功,想复制。
一复制就失败。
因为第一家健身房成功,是因为老板鞠躬尽瘁,因为选址有优势。
这两个“1”,都无法复制成“N”。
小张“从0到10”,开了10家店后,做了10件事后,才慢慢提炼出那个真正可复制的能力内核,可复制的那个1。
“从10到1”,是“提炼可复制的能力内核”的过程。
然后,你才能“从1到N”,复制自己。
所以,不是“从0到1,从1到N”,而是“从0到10,从10到1,再从1到N”。
那个可复制的能力内核,才是本质。
不是老板鞠躬尽瘁,也不是因为选址有优势,更不是员工热情洋溢的服务。
这些都是某些作用因素,但不是核心。
在一个行业从业过久的人,特别容易被方法论带来的成功蒙蔽双眼,忘记什么才是本质。
我是这么对客户笑的,我是这么设计灯光的,我是这么陈列货品的,我是这么和供应商谈判的……
这些打磨了几十年的方法论,让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些对不对?对。有没有用?有用。
但这些都不是本质。
它们都是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一个特定组合下,取悦客户、优化产品、提高效率的“方法论”。
不要被“方法论”蒙蔽了双眼,以为“眼见的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
大错特错。
对于一只从小生活在苹果里的虫子来说,世界是由苹果构成的,苹果之外的都是盲区。
但是,苹果就是真实世界的大小吗?
你非常清楚,并不是。
真实世界,远比一个苹果大的多,也复杂的多。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
我们所认识的只是我们认识中的世界而已。
如果你确信你看到的就是绝对正确的,别人不管说什么都是错误的。
那么,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接受对方的任何解释,永远无法完整地看到事物的整体。
随后,陷入认知盲区之中,痛苦焦虑,在盲区迷宫之中反复兜圈子。
那么,如何打破“认知盲区”呢?



 3 

如何打破认知盲区



想要打破“认知盲区”,可以从下面3点开始:

1、打开自己,学会客观辩证看待问题

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观察,当一个人的观点遭到对方的反对之后,他的第一个念头:

不是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而是本能的反驳对方是不对的。

甚至会讽刺,采取人身攻击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立场。

而我们在接受观念时,会自动屏蔽或者抗拒与以往认知不同的观点,以至于新的认知,无法进入。

人在面对未知的时候,都会有一种不安和恐惧,并会因而采用防御姿态,甚至主动攻击。

如何提升呢?你要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客观。

当你客观,你就会打开内心。

当你打开内心,你就有机会接收不一样的观点。

当你接收到不一样的观点,你就能充分发挥你的归纳和演绎。

如果你不客观,你就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

如果你接收不到外在的信息,再聪明也无法进化。

2、多人之镜,改变环境

张小龙在《微信背后的产品观》里说道: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我们想的任何东西,都是受外界刺激的,有时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我们的认知和思维,很大程度上,是由所处的环境和圈子决定的。

在同一个环境和圈子里面久了,你的认知就极易被固化,被环境同化。

你会慢慢意识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可以有其他怎样的可能性。

人们无法通过已有的认知来突破盲区,因为过去的经验、过去的认知已经局限了他们的观念。

认知盲区的打破,一般都是自我主动,并借助外力才能实现突破。

所以,你只有改变环境,包括生活环境、交往环境、人际圈子等。

从多个高手那里,获取新的认识,包括新观点、新思路。

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包容吸收外界的不同意见。

内部和外部融洽了,才有可能产生新的认知,打破已有的局限观念。

3、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如果你去随机调查100家正在转型的公司,80家以上会认为:

1)说起产品,我们好于多数公司;

2)一路走来,我们遇克服了多数公司无法想象的困难;

3)提到转型,我们的状况要比多数公司复杂。

多数人认为自己属于少数人。

多数人认为自己不是普通人。

“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转型的起点。

对于个体而言,同样如此。

有次受出版社邀请,给一位作者新书写中文版序言参考。

读到一张图,觉得很值得与大家分享。



简单来说,前三点就是:被成功蒙蔽眼睛,无视风险,觉得自己可以“胜天半子”;

后两点就是:仓皇之下,溃不成军,但还心存侥幸。

再简单来说,一句话:

你在商业世界里,就是一叶孤舟,升到浪尖是船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浪的原因。

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其实跟投资是相通的,很多时候是因为他踩到了趋势的大潮上。

如果真成功了,也得掂量掂量下自己,你的高度还是一米七,这个浪潮的高度可能有一百米。

这一波浪潮起来,所有的浪都已经到了这个高度。

你可能是先知先觉踩到了这个浪潮上,有的人是后知后觉,无意中踩到的。

无论如何,真的到了那个浪尖的时候,你应该搞明白,哪些是你的能力,哪些是机遇。

有时候人不容易想明白这些事,很多公司做到一定规模就会犯错误,很难清醒。

还有很多人在没有浪的地方非常痛苦地使蛮劲,他能力可能不差,只是没放在浪尖上去冲浪。

小成靠努力,大成靠趋势。

成大事者,必须先有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






最后的话



在进化岛社群里,我对同学们说:


未来的优势,都是认知的优势。


未来的竞争,都是认知的竞争。


同一件事情,你站在不同角度,高度,立场,都会有不同的观点。


很多问题,在CEO的位置,本质上是取舍问题,优先级问题。


先做这个,还是先做那个?为了谁,而牺牲谁?重视什么,搁置什么。


但这个问题在中层,就变成了能力问题。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流程怎么优化?团队怎么激励?


而到了底层,就变成了资源问题,体制问题,使不上力的问题,甚至态度问题。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角度,开始逐渐显现分野。


在马车进化到汽车的时候,如果你说,看来轮子很重要,我们在马掌上装轮子行不行?


这显然非常不现实。


你为什么不能用汽车?是因为你有马,你不想把马扔掉。你舍不得。


所以一定要先跳出来,扔掉价值观,再重新冲回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于思维视角的不同。


今天你拥有的,


可能恰恰是阻碍你往前走的包袱。


今天你焦虑的,


可能恰恰是高度和思维视角问题。


一个人过往的成功越耀眼,光环下的阴影面积就越大,固有认知通道就越顽固。


小心你的认识盲区。


作者: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50万学员《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国内知名商业顾问。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





关注我们

BEST管理学院二维码.jpg

最具价值管理学习平台

企业培训  股权密码  前沿资讯


提出您的需求或疑问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之内回复

客服专线:180-3303-9821

腾讯

关于我们
公司简介
加入BEST
合作机构
帮助中心
会员权益
隐私保护
法律说明
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BEST学院
微信公众号
集势全球
开课城市: 上海 北京 深圳 广州 苏州 成都 杭州 青岛 天津 厦门 长沙 武汉 南京 贵阳 洛阳 郑州 

© 2024 BEST管理学院版权所有 粤ICP备1811690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