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眼里,管理是一门可以带来财富、声望和权力的艺术,我们常常可以从媒体那里听到类似的表述。然而现实情况是,正如同电视里那些惊心动魄的警匪片与警察的现实生活联系不大一样,专业性的管理也与这些几乎是不相干的。
管理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不应该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误解和谣传,版本多得不胜枚举。随着管理重要性的不断凸显,五花八门的定义、概念、想法层出不穷。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却是毫无作用的,它们没有任何意义,只会引人误入歧途。
为了清除掉不必要的误解和虚假信息,我们在一开始就要先弄清楚管理不是什么。
01
管理不是地位、级别和特权
那些把管理和地位、级别、特权画上等号的人,绝不可能是合格的管理者。不可否认,管理也许能给人带来较高的地位和更大的权力,但这些并不是管理的本质。而且大多数时候,恰恰是这些强大的诱惑导致了一部分管理者好大喜功、脱离实际、独断专行,从而最终成了在实施专业化管理道路过程中的绊脚石。
因此,我们必须从职能的角度出发去理解管理的实质。管理是一项需要执行的任务、一份需要完成的工作、一种需要付出辛勤和才智才能做出的贡献。在管理的世界里,没有给个人崇拜和狂热留有位置,那些想出名的人,我建议你还是去娱乐圈碰碰运气吧!
02
管理不只是“对人的管理”
另外一种传播甚广的观点认为:管理是主要或者说专门针对人的管理。这种错误理解产生的根源在于,“领导”这个概念的使用范围通常出现在个人、小组或团体中,当谈到对某个机构的管理时,很少用到这个词。
按照这种逻辑,与管理技能相关的教育和培训似乎特指领导力的培养,因而培训的侧重点完全落到了心理学的诸多问题上。如果不能清楚地看到管理以及它的孪生兄弟“领导”在整个机构运转中起到的作用,则必然会走向一个误区,即把它单纯地看成是“对人的管理”。
如果仅仅把管理看作是对人的管理,那么就必然导致心理学因素占据管理的主导地位,而这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观点。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错误认识,管理问题就被当成了心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只能在心理学范畴寻找。于是,我们的目光总是集中在那些难缠的“问题员工”身上,而忽略了所谓的“正常员工”。实际上,“正常员工”才是一个组织中占大多数的群体。
因此紧接着会出现公平问题,管理的真正目标也被忘得干干净净。事实上,管理所追求的并不是改变人、找出他们身上的缺点然后加以修正;管理真正要做的是接受他们的本来面貌,充分发掘他们的优点并且优化利用。
而现在,一切的一切都被划归到心理学的框架内,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大范围的错误产生,我们与好的管理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了。管理的真正含义是让组织去适应人,适应人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让人去适应组织。
03
管理不是业务经营
如今,“管理”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经济界中,指代那些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成功企业家的所作所为,也就是所谓的“业务经营”。但是尽管这个词的使用范围一再扩展,我们也不能忘记,管理和业务经营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许多人都希望管理能教会他们如何把业务经营得更好。但其实管理与此并没有多少关联,他们需要的与其说是管理,倒不如说是销售培训来得恰当。
诚然,企业需要经营,也就是说,企业必须开展业务,但是我们把“管理”概念引入企业经济学的目的并不在此。换句话说,真正需要管理的对象不是业务,而是开展业务的企业本身。
经营业务和管理企业必须区分对待,后者要运用到管理,而前者几乎完全没有这个需要。
不但如此,对于某一单项业务来说,管理也许还会阻碍其顺利开展。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管理需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长远考虑。依照这种观点,一个短期经营决策或许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无法产生对企业有利的效用,并且可能成为实现长期远大战略目标的绊脚石。例如,只顾着把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尽快脱手,却引起了顾客的不满,导致他们转向其他竞争对手,长此以往,企业的市场诚信度和企业商誉都会受到损害,这才真正贻害无穷。
04
管理不能成就企业家
伴随上一个观点出现的另外一个错误观点是:通过与管理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企业家。这同样属于管理无法完成的任务,顺便提一下,企业经济学也做不到这一点。
企业家和商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理,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也不是一回事。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些时候这两种不同的品质和能力会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不过出现的概率极其微小。
通往成功企业家的道路无疑是充满艰辛的。一位个人能力突出的企业家,对企业可能好,也可能不好。确切地说,对于具备独立发展能力的企业来说,企业家的个人才能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那些严重依赖他们的企业来说,企业家的杰出才能却往往有害无利。
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往往传不到后代手中,随着创始人去世,企业也会跟着倒闭或者转手他人。如果想要使企业具备不依赖于企业主独立生存下去的能力,那么管理必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因此我强烈建议一定要把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区别对待。这样一来,也可以驳斥那种把利润作为企业家行为动机的根深蒂固的错误理论:大多数时候,企业家的意愿与企业的真正需求并不契合。这里面也体现了企业家和企业的区别,以及“管理”和“企业家”不能等同看待的原因。
05
管理不只是高层管理
另外一个错误认识的产生基于这样一个现实:许多人在提到“管理”这个词的时候,其实都自动指代高层管理,但是了解企业内部结构运作的人都知道,管理并不只存在于最高层。从原则上讲,所有以“管理”为工作内容的人都属于管理者,例如生产线上的工人也应该算作管理者。
对于“下属”来说,了解老板的思考方式、做事角度、行为动机和原因,意义十分重大。这样产生的直接效果就是:第一,可以从源头上规避许多理解上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沟通障碍因此能得以化解,相应地,危机管理也变得不那么必要了;第二,和下属一样,上级也需要被管理,说得更确切一点,他们也要受到来自下属的管理。那些懂得如何管理各自老板的人,很少会在职业生涯中遭遇困境。
06
管理不能等同于具体业务
管理任务和具体业务必须被严格区分开来,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完全意义上的混乱。经济类企业的典型业务—研发、市场、生产、财务、会计、人事、物流等常会被错误地当作管理任务等同对待。但是它们实际上应该被称为“具体业务”或者“专业业务”才更加恰当,因为要完成这些任务,相关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从事市场、财务、会计、生产、人力资源以及类似领域的人,也许会是一名优秀的专业人才,但仅靠这些远远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与普遍的观点相反,企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几乎完全没有接受过管理方面的教育,即使偶尔有之也只是肤浅地一笔带过。
这场由于企业经济学专业业务和管理任务之间界线不清造成的混乱,使一些人错误地认为,企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一定是好的,或者说至少是受过专业培训的管理者。其实,管理还有其他的任务,比如制定目标、组织结构、决策、监控、人才开发与促进,等等。
一方面,想要漂亮地完成具体业务,必然要用到管理。另一方面,没有具体业务,管理也无法实施—毕竟管理必须要有指向性,也就是说,必须要有对象可“管”才行。
那么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究竟孰轻孰重呢?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也毫无意义。从本质上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个别情况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向某一方倾斜。
仅仅依靠专业知识无法产生效果(更不要说最优效果了)。反之,仅仅依靠管理知识,就会因为缺少用武之地而无法发挥作用。
还有一种观点,即掌握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可以胜任任何一个管理岗位,什么都能管—以我的经验来看,这却是大错特错。几乎没有一个例子证明,曾在汽车公司中任职的高管也能十分出色地胜任一家大型银行的管理工作,反过来也是同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