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出差的时候遇到一件事。挺有感触的。我写了段话,分享给你。
早上在餐厅吃饭。
隔壁桌一位小姐姐,接到一个微信电话。她接起来,和对面很礼貌地寒暄了一会儿。电话挂了。
然后,她对对面的朋友,有点气愤地说:真没礼貌,也不打个招呼,就给我打微信电话。
啊?打电话,不需要提前打招呼吗?需要提前打招呼,还要电话干嘛呢?
你错了。
社交礼仪,随着工具的变化,一直在变迁。
现在,用异步的方式(微信)联系到一个人,变得无比便捷。于是,同步的方式(电话),就退位为一个“没有万不得已,请千万别用”的沟通方式。
想给我打电话,那先在微信上问问,看看我是不是方便接电话。得到我明确的同意后,再打给我。
这,就是现在的基本礼仪:用异步的方式,确认是否可以同步沟通。
我就直接打电话?除非你是电商快递、外卖骑手、专车司机。否则一律挂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和与之对应的“礼貌”的内涵,已经变了。我们都需要重新学习什么叫“礼貌”。不然得罪了人,都不知道为什么。
就像那个小姐姐的朋友。
这段话,引起了许多同学的讨论。其中,有一位同学问了我有关电话销售的事。我回答了这么一段:
任何未经我同意就打给我的销售电话,我一律标记为“诈骗”。不管你是谁。从事这个行业的,建议转型。
有人回复:
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点去提相对应的建议,如此而已。
我想了想,要不要回复他。后来,还是写了下面一段文字。
为什么有些人被称为“巨婴”?就是因为在与妈妈那种“不分彼此”的环境中太久了,长大了都没学会“边界感”,再也分不清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
不被陌生人打扰的权力,是每个人的权力。这个权力,是“每个人”的。所以,就算你认为你的产品对他很有价值,但是他都有“不被联系”的权力。
如果他因此损失了你公司特别好的一项服务,这是他的损失。他决定接受这个“损失”,保留不被联系的权力,是他的选择。
所以,所有非明确授权的联系,都是没有边界感的。说得严重一点,都是巨婴。如果电话号码还是买来的,就是犯罪。
在微软的时候,我们通过市场活动获得客户电话号码时,都需要用户确认,允不允许“secondary usage”,意思是除了把活动ppt发给你,允不允许我以后,因为其它原因,比如有个优惠活动,用这个号码联系你。
必须明确提问。
用户说:不,谢谢。你就不能用任何方式,给他发其它任何东西。
这就是边界感。
有人把别人的文章,直接复制在自己公众号发送。问为什么盗版?
他说:我在帮你传播你的思想。
我们假设,他真是这么想的。那这也至少是没有边界感。
愿不愿意,在别人公号上,传播自己的思想,这是每个人自己的决定。“每个人自己”的。就算你掌握了宇宙真理,或者经过仔细计算,觉得这对他是最好的,你也无权替他做决定。
2006年,我写了一篇爆文《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课》。火了。很多人想转发。于是,我目睹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美国,德国,香港的媒体。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千山万水联系到我,得到我本人明确同意后,才刊发。
我印象最深的是周大生金店。老板本人找到我,请求我同意在内部刊物上刊登。内部刊物,又不卖钱。但他知道,可不可以刊登,这不是他的权力。这是我的权力。
第二种,是大量中国报纸、杂志。他们不知道从哪里找来我的办公室地址,寄来雪片一样的汇款单。10块,20块。意思是,我刊登了。但我钱也付了。拿去。
这些汇款单,我都留着。以后万一缺钱了,我要一个一个找他们麻烦。是不是愿意用钱(以及多少钱)把文章卖给你,这是我的权力。
你寄10块钱,就觉得你有权了,是没有边界感的体现。
第三种,就是各种所有其它。
你现在到微信平台里去搜一下,出租车司机那篇文章。估计能搜出100万篇盗版。这些,就更是没有“边界感”的巨婴了。
一个成年人,和婴儿的重要标志,就是你要知道,哪些权力不是你的。其他人不是你妈妈想要什么都给你。
“被联系”的权力,别人的。你无权因为觉得自己的产品好,就抱着“为你好”的心态联系别人。除非别人在某个场合明确同意过。
“被转载”的权力,别人的。你无权因为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别人提升影响力,就坦然地转载。除非他明确授权过。
我们在进化岛学习的同学,都已经是这个社会的精英了,都已经战胜惰性,主动学习了,已经很厉害了。但是,我还是要建议大家,要分得清楚,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你的,什么是他的。
不要做巨婴。
作者:刘润,润米咨询创始人,50万学员《5分钟商学院》主理人,前微软战略合作总监,国内知名商业顾问。为海尔、中远、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