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业务部门觉得员工不好用,这个“惊天大锅”是谁背?
如果我没猜错,不是怪培训跟不上,就是怪人选的不合格,培训和选拔(本文指内部晋升或内部人才流动,由人才发展部门、招聘部门负责)谁都没办法幸免于“锅”,扎心呐!
人不好用,那究竟是是培训的锅,还是选拔的锅?
我认为要从三方面来看:
从员工方面看——
业务部分反映不好用的是某个人还是某群人?
一般来说,如果是某个人不好用,这常常是选人原因。但如果是某群人不好用,刨开组织问题外,问题出在培训的可能性上会更大,除非选人标准或选人团队出了问题,但这种情况应该不多见。
从培训方面看——
主要看培训做得如何。“高段位”培训经理为了甩锅,常常会证明自己对该员工群体有培养规划、有落地实施,学员也有训前训后的效果对比(常常是柯氏一、二级),甚至还会列举关键业务领导对培训的致辞表扬等等。这的确可以减轻培训责任,但都是过程动作和侧面印证,说服力不足,这锅甩得不够干净。
从选拔方面看——
聚焦于选拔过程做得如何。“高段位”选人部门为了甩锅,常常会证明自己对选人需求的把握与业务多么同频、选拔范围多么广泛又精准、选拔测评多么专业又靠谱,甚至会说很多员工的选拔结果都是业务领导直接给的意见。很明显,没有一个选人部门能百分百证明以上内容,锅也很难甩干净。
所以,说来说去,究竟谁的锅,就看谁的段位更高,谁的证据足了。
说到这里,如果老板看到,估计内心很不是滋味……
孟子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复杂的问题终究很难掰扯清楚,肯定都有原因,但刨开公司制度机制、管理者问题外,专业优秀的HR还是要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可提升空间。
于是乎,与其把锅甩来甩去,为什么HR和培训部门不能联合“干件改变现状的大事”呢?
不卖关子了,这件大事就是选拔导向的赋能项目,主要解决关键业务专家或管理干部匹配不准、能力不足、没有梯队后备的问题,主要目标则是帮助合适的人获得合适的成长、匹配合适的位置。
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这种模式,我们以我国教育体系为例: 我国教育体系中,培训与选拔其实一开始就在一起,从义务教育、高中、大学到硕士、博士,都是边选拔边学习。 另外,随着教育制度改革,除了独立的考试选拔外,在日常学习中也会加入选拔,这样可以观察得更加全面和准确,像学分制、学生档案等都是将选拔/评价放在了平时。 在这种模式下的选拔和培养都更加精准,环环相扣,互相促进。
大家不难发现,从整体过程上看,是在通过选拔不停分化人群,给每个人群制定最适合的通道和助力;就每个细分群体来看,是在不停筛选和匹配。
借用营销的一个概念,我们可称之为人才漏斗,一层层人才池筛选后,最后找到最精准和合适的人才。选拔导向的赋能项目在企业中,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符合关键业务专家或干部梯队的建设需求。
我所在的企业,内部对人才培养项目有个共识:只培不选同行来选,只选不培早晚走人!相信不用解释,大家都懂,只有选培结合才能更精准的选人、培养。
根据我在企业内部的实践,整体而言,选拔导向的赋能项目具体分为5个步骤,我总结为“ABCDE”模型。
第一步:分析,回答是不是所有培训都要这样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培训项目都需要并适合以选拔为导向,即便是一个系列的培训也不需要全部设置选拔考核,我们需要以终为始,对照组织培训的原始目的去设置。
也就是说,对单一的、随机突发的、普适的培训,没必要设定选拔;而对于系统长周期类的、人才储备或梯队建设类的项目,常常需要设定选拔的目标。
我曾组织过一个产品经理队伍建设的项目,解决的是产品经理队伍断层、无人可用、存量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但这不是一个单纯培训项目能解决的,所以我们联合人才发展、招聘配置模块同事一起设计项目,规划上涉及到人员选拔、人才储备池的建立、人才发展通道嵌套、系统化长周期培养等,我们称之为产品经理人才供应链的打造。 同时,由于选拔导向的项目设计,需要额外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投入,所以公司对项目重视程度、拟投入资源程度,也决定是否可做成选拔导向的项目。
第二步:基本策略,确定培训与选拔的优先关系及组合方式
如果我们决定做选拔导向的赋能项目,那接下来就要思考的就是清楚培养和选拔之间的优先关系。
基于不同的项目目的会有三个侧重方向:选拔为培训服务、培训为选拔服务、选拔与培训互相均衡。每一个方向对应的交付不同,其项目设计也各有差异,每一种侧重都有其特点和短板,不变的是选拔和培养两个元素都同时存在。
优先关系确定后,就要思考两者的组合方式,一般是由训前选拔、训中选拔、训后选拔三者自由组合.
我曾组织过一个选拔为培训服务的项目,侧重于训前测验,严把入口关,在培养后完成相应实践任务即为成功。 而培训为选拔服务,最常见的就是“考前辅导”,入口较松,“上岸”人少,这种项目影响力会很大。 互相均衡的培养就是两者兼顾,一般用于重要岗位如高管、关键专家等的梯队建设,这种项目周期长、考核多、需要反复校对。
第三步:共识,对齐人才标准,协同保证资源
选拔与培养一起进行的前提是用一套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任职资格,也可以是素质模型、任务模型。一套标准说起来简单,但在企业中落地就千差万别,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个系列培训中,不可能所有培训都设置评价。一是没精力,二是这不科学,所以评价要有侧重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甚至需要设置专门的教学活动(项目设计之初就要嵌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