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楠楠 《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
来源 | 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无论是互联网企业、高科技行业,还是传统行业,内训师团队的搭建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长期发展,对企业内部的造血功能意义重大,特别是对那些希望打造学习型组织的企业。
内训师团队深处业务团队,可以随着实时的变化,需要来自一线的声音,让培训的内容更接地气,同时兼讲团本身伫立于业务中,对需要宣贯的内容在团队中又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那么如何做好内训师团队的搭建和运营?《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李楠楠老师认为,首先一定要考虑好三个核心要素:
01
怎么确定对方是你要的人?
02
不同阶段的内训师该学啥?
以最基础、最通用的“演绎+开发”型为例—— 培养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将没有任何经验的一名业务人员,送上讲台,能够进行标准课程的讲授。同时能够发现一线问题,有效萃取经验进行课程的开发。 在培养方面,在快速搭建阶段,可以围绕以下4个维度进行课程设计。 在培养形式上,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面授为最优解。但考虑实际情况,一般内训师遍布全国,结合当下疫情,可以考虑用OMO的方式来进行,线上+线下结合,学习技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
03
内训师越多就越好吗?
前面提到内训师的占比,想和大家首先探讨一个问题——内训师是越多越好么,如何考虑占比,并有效衡量?
带着这个问题,来谈谈我的看法,欢迎大家一起共同交流。
内训师的配比和使用
一般根据现有的业务模式和业务的延展性来明确配比,同时还要考虑平时知识的更迭速度和覆盖体量。
比如,标准常规课程(1:3)建立标准讲师手册,认证评估,然后按照一门标准课程3名讲师进行配比,这样既可以保证交替使用,同时还可以多听取不同内训师的建议,组成课程小组,阶段性迭代。 此外,还要考虑不同的业务单元,如果所负责的业务单元有较多元的业务组成,并且实时变化,那么就要根据业务体量来考虑不同的业务单元所需要的讲师力量(一般5%~15%不等)。
合适的比例在保障有效运营的同时,也是保障讲师团队的活跃程度。每季度要盘点讲师的授课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尽量不要因为一两位讲师课上的特别好,或十分配合就只安排他们,这会导致其他讲师的机会变少,从此以往不利于团队的发展。
另外,针对不活跃的讲师,我们要分析原因——是课程认证不下来,还是时间安排,或是其他问题……年度盘点时要合理化解决问题,保证团队的活跃度。
对内训师的课程把控
虽然内训师一般都是业务能力突出的,且本身经验丰富,但对一些标准课程,我们还是需要特别把控。
标准课程是打造底层逻辑的重要一环,对组织来说十分重要。授课讲师不同,这很容易因为个人“觉得是否重要”而造成授课偏差,所以前期的讲授手册就很重要的,既要保证重点知识全覆盖,又要保证不会因为人为差距而导致学员吸收不同(比如:企业文化、公司介绍,行业、基础产品等等)。
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针对标准课程建立标准的《讲师手册》,对于知识点进行拆解,然后再加上标准的说课。
同时,对于课程的认证也要有标准。每次认证不少于3名评委(最好包含开发讲师)取平均值,当然除了分数之外,认证本身就是一次提升的过程,需要讲师不断磨课来提升兼讲的能力。
此外,可以通过检测学员来衡量讲师的授课质量。比如建立课程小组收集授课讲师的不同意见和学员的反馈,然后再阶段性调整课程。这样既能保证课程的标准,又能贴合一线。
一般内训师都是满怀激情的加入,但一般都是在企业中兼职担任,那么长期发展的话怎么能够一直保证团队的活跃呢?
首先,建立各职级晋升标椎。
第二,匹配各等级的标准,并进行年度盘点,优胜劣汰,同时全面包装宣传,准备下一届的纳新选拔。
第三,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各项标准和机制,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