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如何积累这四种资产呢?
01 技能
构筑你的技能套餐
IT 行业里面有个说法,叫做「35岁是一道坎」。为什么?因为到了 35 岁,如果还没能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的话,就很容易被年轻的新人替代掉。并且,要找新的工作也会很艰难。
毕竟,如果只是写代码,年轻人也做得来。而且,他们体力更好,不怕加班,又有热情。
那么,如何让自己不容易被替代呢?那就要找到自己的差异点。比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底层架构的能力;优化提高代码效率的能力;对业务和产品的深刻理解;高效的沟通和管理能力……诸如此类。
你会发现,到了一个特定的高度,你所能够产生价值的,一定不是单纯某一项技能本身,而是围绕这项技能,以它为核心打包的一整套「技能套餐」。
其实,每一个行业,都是这样的。
为什么呢?非常简单。因为,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任何一项技能的门槛,都一定是在降低的。也就是说,比你年轻的人,学习这项技能的速度一定会比你快。
另一方面,行业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新的趋势、新的方法出现,这些新趋势、新方法,又会重构行业的技能需求 —— 要么,你会发现,你掌握的技能突然不吃香了,被新的工具和方法替代了;要么,你会发现,原本需要很多经验积累才能实现的效果,现在很轻易就能实现了。
这就叫做「范式转移」。
最简单的范式转移就是人工智能。随着 AI 的发展,设计,翻译,审计,数据分析……很多原本门槛很高的技能,大多数都能被 AI 替代(或者说替代一部分)。那么,你的经验积累,很可能突然就会没有市场。
所以,让自己保持竞争力的方式,就是围绕自己的核心技能,寻求跟它相关的、能够创造价值的其他技能,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技能套餐」。
举个例子:会写作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往往欠缺足够的理论支撑和知识储备;同样,懂心理学的人很多,但他们又欠缺足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实践经验。所以像我的公众号,技能套餐可能就是「写作+心理学+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根基,心理学是理论支撑,写作是呈现方式,这就能够达到 1+1+1>3 的效果。
同样,会编程的工程师很多,但如果是一个比产品经理更懂产品的工程师呢?
保险经纪人很多,但如果是一个能跟你聊投资、聊资产配置的经纪人呢?
法务顾问很多,但如果是一个很懂行业,能帮你提前规避很多问题的顾问呢?
诸如此类。
它会成为你的护城河,也是你对抗行业震荡和变迁时最牢固的防卫。
02 产品
销售你的方法论
什么是产品?简而言之:就是一套结构化的、可复用的、属于你自己的方法论的凝结,它能够用于创造新的价值,也能够直接销售给别人。
在商业社会中,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他有什么样的、可以用来出售给别人的「产品」。
举个例子:
你是广告公司出身,做过一个刷屏朋友圈的案例,那么,它是怎么能获得成功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做对了什么,你做错了什么,你收获了什么经验,再遇到同类的项目,怎么样才能尽可能把它做好?等等。这些你所总结归纳出来的方法论,就是你的产品。
这个案例属于你的公司,不会伴随着你去别的地方,但是这套方法论是你的,无论你到哪儿,它都能派上用场。
那么,当你跟别的公司合作,或者入职其他公司时,他们购买的是什么?实质上就是你的方法论,以及你证明出来的、你有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
这就是一种「把自己卖出去」的方式。通过销售自己的方法论来获取收益。
再举一个例子。
你做房地产行业,做了很多年,积累了很多对房地产的理解和经验。那么,你是否可以试着凭借你的经验,去帮想要买房的人做筛选,做审核,帮他们出谋划策,避免他们上当?
这也是一种「技能产品化」的范例。你把你积累的经验,转化成一套可以用来识别新情境、处理新问题的方法论,再通过咨询的形式,把这套方法论卖给客户,为彼此创造价值。
而进一步,当你服务了很多这样的客户,你又可以积累起另一套经验:什么样的人普遍会有什么样的关注和需求;他们往往容易忽略什么,需要注意什么;他们具备什么样的共性;如何跟他们更好地沟通……这些,又是另一种「产品」。
你可以把你的咨询经验,变成一套流程、模式、系统,更好地理解新客户,为新客户服务。
甚至,你可以成立一间工作室,把这套产品培训、教给你的员工,让他们去接待和服务新客户。通过这种方式,把你的产品规模化,让你能够腾出手去做更大的事情。
这些,都是产品。在商业社会里生存,必须思考的就是:我如何能够把自己「卖出去」?客户是谁?他们需要什么?我能提供什么?
这是你需要不断去思考和创造的。
03 影响力
打造你的心智定位
产品的下一个阶段,就是你在某个特定圈子里的影响力。
什么叫影响力呢?简而言之,当别人产生某个需求的时候,他第一时间会想到你,会考虑跟你合作;或者,当别人跟你合作的时候,他能够信任你,知道你有能力满足他的需求。这就是影响力。
很多人做事情是这样的:需要某种资源的时候,就在各个圈子里问一下, 看有没有人在做或有没有人有靠谱的推荐,只要价格合适,一般就成了。如果做得好,要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后面继续合作,要么把你再推荐给朋友。
这就叫做「心智定位」。每个人的心智都是有限的,你要做的就是占领某一个定位,让别人在想到这个领域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你,选择你。
那么,如何塑造你的影响力,提升你的心智定位呢?大体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做法。
广义上,就是通过内容产出(比如写作、开发程序等),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知道你,打造你的知名度;狭义上,则是通过满足特定圈子的需求,把事情做好,来刷你在这个圈子里的口碑。
在这个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需要明确你自己的角色。
我把人大体上分为三种,分别叫做创造者、领导者和连接者。
创造者,喜欢沉思和打磨产品。他们往往偏内向,不喜欢与人接触,喜欢锤炼自己的技能,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领导者,喜欢管理人和培养人。他们往往有较强的商业嗅觉和思维,喜欢通过「带人」来获得成长、收益和成就感。
连接者,喜欢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他们往往有旺盛的精力,喜欢跟人打交道,熟稔人情世故和社交规则。
如果你是创造者,那你可能更适合通过打磨一些优秀的产品来获取知名度,通过产品本身实现口碑传播。比如开发程序,搭建网页,写书,做课程,等等。就像我的智识营,其实并没有怎么去推广,但有几乎30%的用户,都是用户自发推荐过来的。
如果你是领导者,那你可能更适合通过组建团队、提供机会来扩大影响力。像我有朋友就是自己在做编剧工作室和开发工作室,通过一套成熟的流程,分工合作来完成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能带出几名优秀的徒弟。
如果你是连接者,那么,你更适合的可能是承担桥梁的角色,去连接人,聚拢人,通过把人集中到一起,挖掘到你的价值和心智定位。
比如:
能不能做一个行业交流群,供大家互相交流和资源对接?
能不能做一个行业内推的渠道,帮有跳槽意向的人联系到各企业的HR?
能不能做一个主题社群,然后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大咖来分享交流,打造你的影响力?
甚至,能不能把一群小公司的老板、创业者聚集起来,再聚拢一批熟悉经营管理的经理人,来打造一个小型的沙龙?
……
先明确自己的角色,再想办法去打造你在圈子里的影响力。
信任,双赢,合作,这才是你能够实现「永动」的不竭动力。
04 多元化
丰富你的可能性
最后,简单聊一聊「多元化」。
为什么说多元化是一种资产呢?它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知识是有网络效应的。你接触、了解的领域越多,就越容易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从而用更透彻的眼光去看待它们。这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说的「多元栅格模型」。
另一方面,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定要让自己有「Plan B」。尤其是当你某项事业发展得很顺利时,不妨想一想:
我是否已经走到了S形曲线的顶点?
我是否应该开始寻求我的「第二曲线」了?
能力和运气能带来一时的成功,但持续的成功一定不仅仅只需要这两者,还需要长期的战略眼光和思维。
最后,强调一下。
不要只是扮演别人想要的角色。那不是你,只是你的一部分。
只有让自己跳出来,从现在开始,从每一天开始,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再一步步用你的时间和产出去充实自己,积累起自己的立身之本。这样,当你面对冲击时,你才会有足够强的防御力。
每一次冲击都是一次洗牌。
不够强的,会被筛掉。
活下来的,才会蜕变。
让自己变得更坚韧,具备反脆弱性,才是面对不确定性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