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优秀?
是否主动,永远把选择权牢牢抓在手里,是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生活和工作中,确实有很多令人沮丧的事情。很多,太多了。老板逼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同事把任务推给我,家人也不理解我。对了,还有那扇门,我刚跑到电梯前就紧紧关上的门。然后,一天,接着一天,接着一天。重复,重复,还是重复。他也许会说,我也不想这样,但是没办法啊。我...我...我没得选啊。他们不知道,自主性,是一种难得的、珍贵的、稀缺的特质。马歇尔·戈德史密斯(和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十分熟悉,是一位真正的殿堂级大师)甚至把没有自主性的人叫做“穿着白衬衫的奴隶”。可能那些糟糕的破事都是真的,但是他们绝不相信,没有选择。
二战期间,他被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他不是穿着白衬衫,是真正穿着囚服的奴隶。那些被看守随手一指的人,会被分到队伍的左边,带到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地方。几百米外的烟筒里,躺着那些不幸的人,变成一串串火苗。这是真正让人绝望和恐惧的生活。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消失了。维克多选择高贵地面对苦难。他每天用玻璃瓶刮干净胡子,还在集中营唱歌搞活动,选择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二战结束后,维克多走出人间地狱,写下一本著名的书《意义的呼唤》。人可能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但是人性中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困苦和不幸中选择生活态度的自由,永远都无法剥夺。
你知道自己永远都可以保持主动,永远都可以有选择,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心甘情愿交出了选择权?如果耗费大量心力,经过那么多犹豫和纠结,万一最后还是不如我所愿,怎么办?你能不能帮我选?你告诉我,是不是这样选择更加有利?很多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和责任,愿意去做任何事情。那一些人本来有勇气去选择,为什么最后还是变得消极?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同时拥有A和B的好处,又能同时避免A和B的坏处呢?但是再没找到之前,也许还是应该先选择一个,坚定地走下去,勇敢地努力和承担责任。
刚刚说的是个人,如果站在社会协作的角度看,没有自主性的人也是很可怕的,别人甚至不敢和你合作。
就是不需要我哄着。给定了目标,自己想办法拆解、推进、交付结果。如果需要别人像父母一样哄着你才能干活,这不是成年人,这是长不大的巨婴。我自己招人时,也有一条铁律:We hire for attitude, and train for skill。意思是:我们雇态度好的人,然后培养他们的能力。1)时间导向(八小时在岗);2)任务导向(说一不做二);3)目标导向(秋收按时交数);4)愿景导向(内心驱动行为)。因为是否拥有自主性,是区分优秀员工和普通员工的最本质区别。在真实的协作中,有些人可能更加包容,更有耐心,对于没有自主性的人,虽然说“本性难移”,但是相信“事在人为”。但是有些人可能相对没那么有耐心,虽然“事在人为”,但是“愚公移山”。在现实中,可能绝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份幸运碰到那个更有耐心的人。所以在协作之前,自己要先变成那个有自主性的人,这样才有更多机会。
这是人生态度的转变,以前从来没有意识到,没法变。现在知道了,改变在潜意识可能就自然而然发生了。然后,去经历或者旁观一些事情。去体会和看看那些没有自主性人,最后会因此付出多大的代价。许多人因为不够主动,被骂一顿,搞砸一次,感到羞愧和无地自容。然后,像被上帝摸了脑袋,像被佛祖开了光一样,突然惊醒。越年轻的时候,犯错的成本越低。即使你因为懒惰、懈怠输得一无所有,但还好,你还年轻。在失败和挫折中习得自主性,几乎是年轻人才享有的特权。如果你已不再年轻,经不起折腾,也许可以去旁观那些经历过苦难的人,旁观他们的失望和痛苦,体会那种不可挽救的后果。就像有些人一辈子玩世不恭,突然有一天变故破产,辛苦地做一份卑微的工作,才突然明白勤奋和努力的意义。就像有些人每天熬夜,突然有一天不幸大病,然后又奇迹一般痊愈出院时,才突然明白要格外爱惜自己的身体。如果那些坑里遍布前人的身影和脚印,自己又何必摔进去再次经历。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想要真正拥有自主性,都要旁观或者经历那种巨大的挫折,意识到巨大的痛,和享受战胜它的乐趣,才会变成真正主动的人。祝福那些曾经遭受挫折和苦难而习得自主性的人。也祝愿你不用吃那么多苦就能拥有这项最珍贵的品质和能力。希望你都能一把夺回自己的选择权,拥有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