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柏奕晗 《培训》杂志融媒体特约作者
来源 | 培训杂志(ID:trainingmagazine)
培训人做项目的“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为什么会这么难?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培训项目设计中,最关键的那个部分,被习惯性地忽略掉了——目标共识。
01
什么是目标共识?
当上级或客户向你提出培训项目需求时,很可能就在给我们挖坑。
第一个坑:根本没目标
举个例子,领导开会回来,把你请到办公室,说:“我们准备在Q3,做一次针对区域店长的人才发展项目,你去设计一下”,这时候如果你习惯性地回复“好的”,那就掉进了坑里,因为不知道对方真正想要是什么,不论自己做出的方案多么详细、PPT设计多么精良,本质上都是在碰运气。
甚至,给你布置任务的领导,也不知道自己或客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透过对方的只言片语,挖掘真实需要、达成目标共识,这是一件非常耗费心血的事情,调研、访谈、分析都少不了。但有东西先交差、能试错、不行再修改、最终完成任务,这条工作路径要容易很多,客户经常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却明白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
第二个坑:目标不具体
接上面例子,就在你转身离去的瞬间,领导眉头一紧,担心你抓不住重点,好心提醒道:“可以重点围绕门店店长的执行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必要的财务知识也可以增加一些”,这时候如果你依然习惯性地回复“好的”,那就掉进了第二个坑里。
比如想要提升执行力,具体提升哪方面的执行力?提升到什么程度?这玩意是靠培训能提升的吗?
再比如财务知识,具体指哪方面的财务知识?门店店长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呢?
第三个坑:没达成共识
好在培训项目设计的方向是有了,走出领导办公室后,你找到几位相对熟悉的门店店长和他们区域主管,想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想法:
甲店长觉得自己执行力没问题啊,财务知识上可以讲一讲怎么提升“坪效”,听说最近要考核这个;
乙店长说,希望领导制定政策的时候,一线店长也能参与进去,落地时候会碰到很多实际困难,财务知识上,对坪效到底是怎么算的,自己不是特别清楚;
丙主管吐槽了很多,既有公司政策上的,也有店长不给力方面的……
对同一个话题,不同情境、不同视角下,各有各的认知和想法,这就是第三个坑,没有就具体目标达成共识,比如业务负责人和HR负责人之间、学员和负责拍板的上级之间、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意见之间,都可能存在共识分裂的现象。
没有达成目标共识,是导致项目流产、失败,自身精力白白浪费的核心原因。
反而,在项目伊始就注重达成目标共识,从效果上看,能帮助我们澄清需求、保证成效;从过程上看,能帮助我们抓住要害、减少修改,让内容设计水到渠成;此外,还可以帮助我们培养目标导向和结构化的思维,获得“专业、有想法、条理性好”的评价。
究竟什么是目标共识?
概括来说,就是学习之后,对具体成效的准确描述。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成效、准确、具体。
成效,是指结果,“学习**”“通过**方式学习”都在描述过程,“学会**”才是描述结果。
准确,是指描述的精准度,“学会**”“掌握**”都属于精准度不那么高的描述,因为不好观察或衡量,“通过**考试”“在工作中熟练应用”等,这样的描述相对更精准些。
具体,是指细分的颗粒度,一门课往往包含许多不同的要点,针对每个要点,要达成什么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拆开来说。
有没有好的目标共识样例,可以做参照?
还真有,而且我们都接触过——
事实上,中学课本的每一章都是,不过都在教师用的课纲里。比如,九年级语文有一篇课文叫《沁园春·雪》,课纲里对课程目标是这样描述的: 1.加强有感情地诵读; 2.注意对比、象征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 3.辨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准确表述他们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学完之后,成效是什么? 是能够诵读,是能够做分析。 怎么体现准确? 诵读是要有感情的,分析是要说到点上的。 怎么体现具体? 诵读、对比象征手法、修辞方法,是三个不同的知识点,学习要求不同,所以拆开来说。
有了这样的目标共识做指导,我们再设计具体内容和形式,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2
怎样达成目标共识?
在这里我们用到一个结构化的工具,目标共识框架。
目标细分 学习形式 检核方式 成效 1 2 3 状态 4 5 6
目标共识框架
目标共识框架由“三纵两横”构成,形成了六个空格,我们逐个来看。
一号格:目标细分&成效
这个单元格中,我们详细地列举“在这一堂课、这一次学习中,我们要达成的具体成效是什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比如对于某个知识,是知道就行,还是要求记住,或是需要理解?对于某项技能,是能够尝试应用就可以,还是在培训之后就要熟练掌握,甚至回到团队之后,能够组织转训;程度越深,花的精力会越多。
举个例子,团队负责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SWOT这个分析工具,我们按照以上步骤,可以得出四点递进的目标共识: 知道SWOT工具诞生的背景(诞生背景,只要知道就行); 准确理解SWOT工具中每个字母的准确含义、相互关系(含义和关系是两个不同的要点,不过学员都要做到准确理解); 应用SWOT工具分析案例(用于分析案例,开始从知到行过渡); 使用SWOT工具XXX产出项目分析报告(产出实际工作结果)。
二号格:学习形式&成效
这个单元格中,针对具体某条目标细分,我们采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能更好地达成效果呢?
常见的学习形式有哪些?
知识讲解、提问引导、案例分析、小组研讨、开展辩论、体验活动、反转课堂、布置作业、推荐阅读、静默阅读、头脑风暴/发散性讨论、行动学习、多媒体应用、给与反馈……
我们的课堂形式完全可以做到丰富多彩,不同学习形式,特点千差万别,只有贴合特定学习效果,才能发挥出价值。
比如《沁园春·雪》中,针对有感情地诵读这一目标,可以采取哪些学习形式? 老师当堂示范是一个好选择,还可以播放电视节目里名家朗诵的视频,甚至还可以播放北国雪景的纪录片,让学员感受这天地壮阔,甚至还可以在班级内部组织朗诵比赛…… 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终归是为“有感情地诵读”这一目标服务的。
再比如SWOT,对于诞生背景,简单讲解即可。 但是对于每个字母的含义、相互关系,如果只是单向课堂讲解,效果可能不会很好,这时候就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老师再做补充讲解; 也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员的思路,比如要让这四个字母两两配对,会怎么选?有的人会说优势应该跟劣势一组,有的人说优势应该跟机会一组,理由分别是什么?甚至可以做一场辩论,例如“双减”政策对于素质教育机构的影响,应该归于SWOT中的哪一项?选择机遇或挑战的论点分别是什么?
对于经验比较丰富、或经常在外取经的培训人来说,目标细分只要做出来了,学习形式也就呼之欲出。同样,当我们在审视别人提交的培训方案时,可以倒过来想,这样设计培训形式,具体是为了实现什么学习目标?然后,根据经验判断,形式和目标之间,在逻辑上是否能够成立。
比如对于某项技能要求熟练掌握,但是在学习形式的设计上,却是课堂讲授为主,只有很少的精力用在模拟演练上,很可能就达不成预期的效果。
三号格:检核方式&成效
这个单元格中,我们思考要通过什么方式,检核学员是否真正地达成了目标细分?
检核方式也是由目标细分和学习形式决定的。对于要求浅的,例如知道SWOT工具的诞生背景,只需要现场观察学员的状态,就能大致做出判断。不过对于要求高的,我们就得采取其他形式,比如课堂上随机点名提问、安排考试或模拟演练、检查学员的笔记或课后作业等。
检核方式在形式上,没有学习形式丰富,但是却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因为只有通过检核,我们才能衡量具体某条目标细分是否已经达成,如果还差点火候,在后续的培训进程中,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如果只是个别学员拖了后腿,需要采取怎样的一对一辅导措施?
也只有通过检核,才能让更多的人看到培训的成果和价值。
四、五、六号格:状态
以上三点,都是围绕学习成效展开的,作为培训项目负责人,除了关心最终成效之外,我们也要关注学员的学习状态。
通常我们需要关注哪些学习状态?比如学员能够准确理解学习目标、意识到这场培训的重要性、清楚培训的流程与规则,保持专注、产生兴趣、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等,这些良好的学习状态,能够为学习成效服务。
第四、五、六单元格的逻辑,与第一、二、三是完全一致的,目标细分决定学习形式与检核方式,检核方式衡量目标细分是否真正达成。
比如清楚规则,可以在培训项目的某个环节,花时间进行说明,并在过程中反复提醒;再比如引发兴趣,可以参考游戏化的机制,给学员进行分组PK、设置积分和荣誉奖励,或者通过摇色子、转转盘的形式,增加刺激和不确定性;还比如保持专注,可以选择封闭式的环境,在培训前请所有学员把手机、电脑、智能手表全部关闭。
03
实操中的风险
以上就是在培训项目设计中,如何就目标达成共识,以及如何从目标共识出发,设计学习形式的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抓住重点、保证最终效果的达成,也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项目设计阶段,方案一改再改的无效劳动。
但是在实践中也面临三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