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1 —
反求诸己
前些日子,在进化岛社群有位同学向我提问:
润总,真正的凭良心做生意到底能不能赚到钱?
我说,也许,你的心中有个错误归因。
凭良心做生意的没赚到钱,问题通常不是出在有良善的“心”,而是出在没有商业的“脑”。
不能把脑的问题,归于心。
我常说一句话: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什么是“反求诸己”?
就是从所有问题中,找到自身的原因。
这其实很难。
我在中国最大的私人董事会机构“领教工坊”带领一个十几位企业家组成的私人董事会小组时,经常遇见这样的情况:
当十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就开始互相“照镜子”,从对方分享的组织问题里参照自身企业决策的行为得失。
这些企业家平时在企业里都是说一不二,也许永远权威,永远“伟大、光荣、正确”。
但随着讨论的深入,开始渐渐打开“思想”,到打开“心灵”,再到打开”意志”。
很多企业家开始意识到,公司的很多问题,其实....根源都是自己的问题。
他们常常会被这个洞察惊得一身冷汗,甚至痛哭流涕。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场景:
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于是各部门领导一起开会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
产品部门说是销售渠道、营销等没做好,没卖出去;
销售部门,说是市场的广告打的不够响,很多人都不知道咱们产品,怎么卖;
市场说公司给的预算不够,而且产品有瑕疵,大部门精力都扑在解决投诉等公关问题了,质量部没把好关;
质量部说生产部不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操作;
.......
这就是很多公司内部经常会出现的扯皮、推皮球等问题。
这样的扯皮会,开半天也达不成什么共识,得不出什么答案。
可我们开会讨论,目标不是为了解决公司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吗?
又不是一场追责大会,必须找出个部门来承担责任。
所以,为了能真的找出,产品为什么卖不出去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在大家都秉持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来分析问题。
假设销售没卖好,那么我们去验证,是所有销售员卖的都不好,还是只有一部分卖的不好呢?
如果有接近一半销售人员业绩还不错,那说明不是新产品的问题,也许是新产品的销售方法、话术等还没有培训到位。
我们可以逐一去验证假设,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在管理上,从来没有“你应该怎样”,更没有“他应该怎样”。
只有自己。
我,应该怎样。
我看见,我承担,我负责。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2 —
就算有万全的计划
也会有第一万零一个意外
他说了不客气的话是事实,你的妻子不够耐心也许也是事实。 但是,这些事实让你没有了选择,所以不得不这么做,却未必是事实。 我没有责任,责任在他,责任在我妻子,是命运、基因、环境决定了现状,让我没得选择。 消极,就是把苦难的责任,推卸给命运、基因、环境,然后怨天尤人,寻找心理宣泄,但对现实没有任何帮助。它就像一块巨石一样,把你,和你周围的人一直往下拉,一直往下拉,直到沉入海底。 所以,在消极的时候,你必须要一把夺回自己的选择权,就算看上去再不可能,也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出积极的改变。 在27岁的时候,我曾接受过一场对我此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培训:进化的力量年度演讲顺利结束的时候,我对公司同事和合作伙伴说: 做一场活动,就算有万全的计划,现场也会有第一万零一个意外。 全靠大家极致的专业度,和极高的配合度,才能互相信任,精诚合作,完成这次的交付。 如果当意外来临时,所有人都认为是对方没有做好,把责任推给对方,而不是积极主动寻求解决办法,最后的呈现结果一定是一团糟。当一个人跳进水里,真正托起他的,不是接触皮肤的那些少量的水,而是身下大量接触不到的水。 正因为那些看不到的付出和那些看得到的付出,那些积极主动默默站出来承担责任的人,才共同促成了这次大会的圆满结束。 这个时候,先别着急下定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至少给自己30秒时间想一想。真的不可能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他的提案中,有没有一点点合理之处?如果增加别的资源,还是不可能吗?别小看这短短30秒,它能帮你从情绪手中,一把夺回“选择权”,然后交给理性和价值观。 你心里其实是在想:是他的责任,他控制了我的情绪。你把生气的责任推卸给别人。 消极的语言,就是在一遍一遍地推卸责任。你会一遍一遍被自己洗脑,变得更加自怨自艾。 而如果你选择用积极的语言去代替消极的语言,你会发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比如新冠疫情爆发,比如公司被迫倒闭,比如老板给我降薪。 关注圈中,那些你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小圈,叫做“影响圈”。 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在影响圈上。比如,我不能阻止新冠疫情的传播,但是我可以尽量与外界减少接触。我不能阻止老板给我降薪,但是我可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无法预料到未知的风险和意外,但是我愿意积极想解决办法,主动承担。面对麻烦和痛苦,如果你被动接受,就只会把麻烦和痛苦合理化,最终永远活在麻烦和痛苦里。但是,如果你选择积极主动,就一定能在麻烦和痛苦里,找到出路。 接受你不能改变的,然后去改变你能改变的,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上。
— 3 —
目标,考核指标,方法
在日常管理中,很多时候,当下属犯了错误时,管理者都会严辞批评一番,有时甚至将员工骂得狗血淋头。 在他们看来,似乎这样才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才能体现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才能显示出管理者的威严。 “当遭受批评时,下属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话,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在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越批评,越火上加油。” 人们将波特所说的这种现象称为:“波特定律”。 有的时候过于关注员工的错误,尤其是公开批评的时候,会大大挫伤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产生对抗情绪,这样就会产生非常恶劣的效果。 对人才期望过高,对员工现有能力和主动性不满,可能是因为管理的薄弱。但是,如果你用这个考核员工,员工可能会把核心能力外包给比我们做得好的公司。 他们的成本结构比我们优秀,所以用外包公司,更容易实现收入增幅大于成本增幅。 但是,因为情况一直在变化,你开始有效的做法,后来不行了。 我们最习惯用方法管理员工,我们最擅长用考核指标管理员工。 教员工方法时,一定不要忘了交代这只是你目前的建议。 唯一重要的,所有人真正需要负责的,是目标,而不是考核指标,也不是方法。
最后的话
作为一个CEO,有时我们抱怨,“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 可是,“世纪”这个东西,从来不缺人才,这个世界永远是人才辈出,越来越优秀。 因为人才不仅在横向流动,从A公司到B公司,从C公司到D公司,人才还在纵向流动,从下往上,从小池塘,到大江河。 如果你站的比较高,能爬到山中间的人才会“穿过你”; 你能找到什么样的人才,其实最根本上取决于你自己这个登山者,爬到了什么高度。 你的愿景,你的格局,你的战略,你的胸怀,就是你的高度。但是,只要有一天你停止了攀登,优秀的人才不会等你。修炼自己,把小池塘挖成江河,从山脚爬到山顶,并永不停止,人才自然会汇聚过来。